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道德脱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2页
Contents第12-1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18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8-30页
   ·道德脱离的概念第18页
   ·对道德脱离心理结构的研究第18-20页
   ·道德脱离的测量第20-23页
   ·关于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第23-27页
     ·关于道德脱离发展的研究第23-24页
     ·关于道德脱离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4-25页
     ·关于道德脱离与反社会行为的研究第25-26页
     ·关于道德脱离与道德情绪关系的研究第26-27页
   ·关于道德脱离的研究的评价第27页
   ·国内关于道德脱离的研究第27-30页
第三章 研究的总体设计第30-38页
   ·问题提出第30-31页
   ·研究的思路与理论构想第31-32页
   ·研究内容第32-34页
   ·研究方法第34页
     ·研究对象第34页
     ·研究方法第34页
     ·研究工具第34页
     ·数据统计的方法与工具第34页
   ·研究程序与阶段第34-38页
第四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结构维度的研究第38-56页
   ·研究目的第38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38页
   ·收集项目,编制预试问卷第38-41页
     ·项目的收集第38-39页
     ·编制预试问卷第39-41页
   ·编制正式问卷第41-49页
     ·研究对象第41-42页
     ·研究方法第42页
     ·项目分析第42-43页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43-45页
     ·各层面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第45-48页
     ·因素命名第48-49页
   ·青少年道德脱离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49-53页
     ·研究目的第49页
     ·研究方法第49页
     ·研究结果分析第49-53页
   ·青少年道德脱离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第53-54页
   ·分析与讨论第54-55页
     ·在问卷的编制方面第54-55页
     ·问卷内容讨论第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特征分析第56-66页
   ·研究目的第56页
   ·研究假设第56页
   ·研究流程第56-57页
     ·研究工具第56页
     ·被试情况第56-57页
     ·统计分析方法第57页
   ·青少年道德脱离总体情况描述第57-59页
   ·青少年道德脱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第59-63页
     ·在性别上的差异第59页
     ·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第59-60页
     ·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第60页
     ·在年级上的差异第60-63页
   ·讨论与分析第63-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和移情、父母教养方式及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第66-76页
   ·研究目的第66页
   ·研究方法第66-68页
     ·研究对象第66页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第66-68页
   ·研究结果第68-72页
     ·移情和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第68-69页
     ·父母教养方式和道德脱离的相关研究第69页
     ·攻击行为与道德脱离相关研究第69-71页
     ·移情和攻击行为层面的相关研究第71-72页
   ·讨论分析第72-73页
   ·结论第73-76页
第七章 青少年道德脱离的影响因素研究第76-84页
   ·研究目的第76页
   ·研究方法第76页
     ·研究被试第76页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第76页
   ·研究结果第76-81页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道德脱离的预测研究第76-77页
     ·道德脱离对攻击行为的预测研究第77-78页
     ·道德脱离中介作用的研究第78-81页
   ·讨论与分析第81-82页
   ·结论第82-84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84-90页
   ·总讨论第84-87页
     ·青少年道德脱离的特点及对德育的启示第84页
     ·青少年移情、攻击行为与道德脱离第84-85页
     ·父母教养方式与道德脱离第85-86页
     ·道德脱离的预测研究和中介研究第86-87页
   ·结论第87-88页
   ·创新第88页
   ·不足第88-89页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6-98页
致谢第98-99页
附录第99-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青少年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沉思反应和抑郁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