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论文

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导论第11-30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4页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4-17页
 三、研究现状综述第17-25页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资料利用第25-30页
第一章 京师警察厅的设立第30-69页
 第一节 清末京师警察制度创建的背景第30-36页
  一、政治环境第30-33页
  二、社会环境第33-36页
 第二节 清末北京警察制度的创建第36-48页
  一、清前期京师社会治安管理第36-39页
  二、京师警察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第39-43页
  三、清末京师警察职责及其评价第43-48页
 第三节 京师警察厅的设立第48-69页
  一、背景第48-51页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权第51-60页
  三、人员和经费第60-69页
第二章 京师警察厅的治安职能第69-145页
 第一节 维持社会安定第69-88页
  一、人口管理第69-74页
  二、公共娱乐场所管理第74-76页
  三、危险物品管理第76-78页
  四、政党团体管理第78-82页
  五、文化教育管理第82-85页
  六、恶性案件管理第85-88页
 第二节 交通管理第88-103页
  一、交通车辆管理第88-96页
  二、交通秩序管理第96-103页
 第三节 社会风气管理第103-124页
  一、身体限制第104-109页
  二、取缔淫秽影剧、书画第109-112页
  三、社会习俗管理第112-119页
  四、娼妓管理第119-124页
 第四节 消防第124-135页
  一、火灾预防第124-128页
  二、火灾施救第128-135页
 第五节 协助维持商业及生活秩序第135-145页
  一、商业管理第135-138页
  二、金融秩序管理第138-141页
  三、粮、煤等民众基本生活品管理第141-145页
第三章 京师警察厅的市政职能第145-221页
 第一节 路政、房地管理第147-161页
  一、路政管理第148-154页
  二、房地管理第154-161页
 第二节 协助捐税第161-174页
  一、税收概况第161-165页
  二、协助市政税收第165-174页
 第三节 医疗管理第174-194页
  一、医疗行业管理第174-184页
  二、传染病控制第184-194页
 第四节 卫生管理第194-221页
  一、环境卫生第195-210页
  二、饮食卫生第210-221页
第四章 京师警察厅的慈善职能第221-259页
 第一节 衣食救助第222-231页
  一、施衣救助第222-225页
  二、食物救助第225-231页
 第二节 收容与教养结合第231-247页
  一、收容式救助第232-235页
  二、教养结合,以教为主第235-241页
  三、教育救助第241-247页
 第三节 妇女救助第247-259页
  一、娼妓救助——济良所第247-252页
  二、贫民妇女救助——妇女习工厂第252-259页
第五章 京师警察厅在社会中的角色第259-359页
 第一节 警察是政府社会控制的有力工具第259-280页
  一、政府维持政治统治的保障第260-266页
  二、政府改革社会风气的实施者第266-270页
  三、联系政府各部门的中枢第270-280页
 第二节 警察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第280-306页
  一、改变传统社会治安模式第281-288页
  二、影响城市区划第288-292页
  三、渗透民众生活各角落第292-299页
  四、救护民众第299-306页
 第三节 民众对警察的认识第306-334页
  一、民众对警察的正面评价第306-312页
  二、民众对警察的负面评价第312-321页
  三、警察自我认识第321-324页
  四、民众与警察的关系第324-334页
 第四节 制约北京警察发展的原因第334-359页
  一、政府本身限制第334-337页
  二、军队扰乱干预第337-342页
  三、经费严重不足第342-347页
  四、警察知识滞后第347-354页
  五、民众认识偏颇第354-359页
结论第359-367页
 一、近代警察制度建立的必然性第359-361页
 二、北洋政府时期警察职能的发展及特点第361-363页
 三、警察对社会和民众生活的干预与服务第363-364页
 四、政府的社会控制通过警察得到加强第364-367页
附录第367-380页
后记第380-382页
参考文献第382-394页

论文共3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商代关中的考古学研究
下一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