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三、理论角度及方法 | 第12-14页 |
四、本课题的主要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节 宛梆剧种及其生存背景 | 第15-21页 |
一、宛梆剧种略述 | 第15-16页 |
二、地理及自然环境 | 第16-18页 |
三、戏曲文化的滋养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历史语境中的宛梆班社 | 第21-27页 |
一、宛梆班社历史沿革 | 第21-23页 |
二、从民间戏班到国营剧团:政府呵护下的身份转变 | 第23-25页 |
三、民营剧团——独特的宛梆演出力量 | 第25-26页 |
四、宛梆艺术的流传范围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内乡县宛梆剧团概述 | 第27-33页 |
一、收支与机构设置 | 第27-29页 |
二、演员基本情况 | 第29-31页 |
三、社会角色的定位 | 第31-33页 |
第四节 生存空间与恩主 | 第33-47页 |
一、乡村礼俗——“回归”的生存空间 | 第33-40页 |
二、官方语境——“特殊”的生存空间 | 第40-42页 |
三、“恩主”——维系剧团生存的供养者 | 第42-46页 |
四、从国营剧团到“民间戏班”:经济制约下的身份转变 | 第46-47页 |
第五节 经济运作——规范的演出机制 | 第47-60页 |
一、台口——生存空间的具体化形式 | 第47-49页 |
二、戏价——经济帐背后的双重身份认同 | 第49-52页 |
三、合同——台口的法律保障 | 第52-54页 |
四、收入——演员的经济生活 | 第54-58页 |
五、民心工程——剧团良好形象的打造 | 第58-60页 |
第六节 宛梆的传承人——学艺及创造 | 第60-73页 |
一、口传心授——传统的学艺途径 | 第60-62页 |
二、戏校教育——科班的现代延续 | 第62-68页 |
三、宛梆名艺人的价值和地位 | 第68-73页 |
第七节 宛梆的传承人——身份与观念 | 第73-84页 |
一、异同——剧团内演员的身份与待遇 | 第73-75页 |
二、反差——变迁中演员的观念和行为 | 第75-80页 |
三、转机——自上而下的扶持和努力 | 第80-84页 |
第八节 宛梆音乐——变与不变的思考 | 第84-105页 |
一、稳中出新的唱腔音乐 | 第84-100页 |
二、变中有续的器乐音乐 | 第100-105页 |
结语 | 第105-109页 |
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历史构成中的宛梆剧团 | 第105-106页 |
二、民间话语与国家权力的对话——社会维持中的宛梆剧团 | 第106-107页 |
三、宛梆音乐变化的动因——演员的创造与观念、行为的转变 | 第107-108页 |
四、关于“戏里戏外”的解释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中国艺术研究院毕业研究生发表论文审查登记表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