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茶论文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分离培养及其发酵液胞外多糖与应用酶学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4页
 1 文献综述第15-32页
   ·茯砖茶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9页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的研究动态第19-22页
   ·真菌多糖概述第22-31页
   ·高通量筛选在天然产物开发中的作用及相关模型的研究进展第31-32页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3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第33-3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3页
   ·关键技术第33-34页
第二章 冠突散囊菌分离纯化及其液体深层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第34-48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4-37页
   ·材料与试剂第34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4-35页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35-37页
   ·检测项目与方法第37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3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7-44页
   ·分离菌的菌落、个体形态特征和18SrDNA序列第37-40页
   ·不同碳源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第40-41页
   ·黑茶用量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第41-42页
   ·蔗糖浓度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第42-43页
   ·发酵液初始pH值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第43页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条件优化试验结果第43-44页
 3 讨论与小结第44-48页
   ·讨论第44-46页
   ·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冠突散囊菌发酵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动态研究第48-6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8-50页
   ·材料第48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8-49页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49-5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0-57页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菌落特征的变化第50页
   ·冠突散囊菌液体培养生长曲线第50-51页
   ·冠突散囊菌对黑茶液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第51-57页
 3 讨论与小结第57-63页
   ·讨论第57-61页
   ·小结第61-63页
第四章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提取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第63-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69页
   ·试验材料第64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64-65页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65-6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9-75页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提取优化工艺第69-70页
   ·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液浓缩比例与多糖提取量的关系第70-71页
   ·醇沉时间与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液多糖提取量的关系第71页
   ·乙醇浓度与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液多糖提取量的关系第71页
   ·粗多糖中总糖和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第71-72页
   ·多糖测定方法的评价第72-73页
   ·粗多糖的理化性质第73页
   ·粗多糖的DEAE-52柱层析分离结果第73-75页
 3 讨论与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的性质研究第77-10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8-81页
   ·试验材料第78页
   ·试验仪器第78页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78-8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1-99页
   ·ECP-A和ECP~#-A的紫外光谱分析第81页
   ·ECP-A和ECP~#-A在Sephadex G-100色谱柱上的分离纯化第81-82页
   ·ECP-A1,ECP-A2,ECP~#-A1和ECP~#-A2的纯度鉴定结果第82-84页
   ·ECP-A1,ECP-A2,ECP~#-A1和ECP~#-A2的相对分子量第84-85页
   ·ECP-A1,ECP-A2,ECP~#-A1和ECP~#-A2的紫外光谱分析第85-86页
   ·ECP-A1,ECP-A2,ECP~#-A1和ECP~#-A2的单糖组成分析第86-89页
   ·ECP-A1,ECP-A2,ECP~#-A1和ECP~#-A2的结构分析第89-99页
 3 讨论与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生理活性的高通量筛选研究第101-11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1-105页
   ·材料、试剂与仪器第101-102页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102-10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5-108页
   ·加药量的确定第105-106页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对PPARs模型的作用第106-107页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对K526、HepG2模型的作用第107-108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08-111页
   ·关于高通量筛选技术第108页
   ·冠突散囊菌胞外多糖的活性第108-111页
第七章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第111-12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5页
   ·材料第111-112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112页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112-113页
   ·检验项目与方法第113-11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5-118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和试验茶样的主要理化成分第115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第115-116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第116-117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第117-118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18-122页
   ·不同茶样的化学成分有较大差异第118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能提高α-淀粉酶的活性第118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能明显提高蛋白酶的活性第118-119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能抑制脂肪酶活性第119页
   ·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促进消化酶活性的原因分析第119-122页
第八章 运用LC-MS技术定性分析茯砖茶中的绿原酸衍生物第122-1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6页
   ·材料第126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第126页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1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6-132页
   ·茯砖茶中绿原酸LC-MS图谱的分析第126-129页
   ·茯砖茶坯中绿原酸LC-MS图谱的分析第129-130页
   ·黑毛茶中绿原酸LC-MS图谱的分析第130-132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32-133页
全文总结第133-138页
论文创新点第138页
展望第138-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8页
缩略词表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150页
作者简介第150-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度困境与机会缺失--农民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研究
下一篇:一维可压Navier-Stokes方程解的性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