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一、前言 | 第9-16页 |
1. 岑毓英其人 | 第9-11页 |
(1) 生逢乱世,弃笔从戎 | 第9-10页 |
(2) 初入政坛,崭露头角 | 第10页 |
(3) 督抚任上,叱咤风云 | 第10-11页 |
2. 过往研究回顾 | 第11-14页 |
(1) 岑毓英研究概况简述 | 第11-12页 |
(2) 壮族自称“汉裔”现象研究概要 | 第12-13页 |
(3) 学人研究的缺失 | 第13-14页 |
3. 写作缘由及意图 | 第14-16页 |
(1) 选题缘起 | 第14-15页 |
(2) 写作目的 | 第15页 |
(3) 预期价值 | 第15-16页 |
二、从《西林岑氏族谱》说起 | 第16-25页 |
1. 《族谱》对岑氏来源的描述及其虚构性 | 第16-21页 |
(1) 《族谱》关于桂西岑氏祖先的记载 | 第16-17页 |
(2) 《族谱》所述祖先北来说的不实 | 第17-20页 |
(3) 岑毓英先祖为何人 | 第20-21页 |
2. 祖先北来说原非岑毓英首创 | 第21-23页 |
(1) 桂西岑氏“汉人后裔”说的发端 | 第21-22页 |
(2) 桂西岑氏北来说的流传 | 第22-23页 |
(3) 世人对桂西岑氏汉人先祖的认可与怀疑 | 第23页 |
3. 岑毓英对岑氏祖先北来说的完善 | 第23-25页 |
(1) 岑毓英与桂西岑氏北来说的破绽 | 第24页 |
(2) 岑毓英对前人之说的完善 | 第24-25页 |
三、岑毓英“汉裔情结”表现种种 | 第25-35页 |
1. 营建汉人祖墓 | 第26-28页 |
(1) 岑氏祖墓的问世 | 第26页 |
(2) “岑仲淑墓”实属伪造 | 第26-27页 |
(3) 岑毓英的“自圆其说” | 第27-28页 |
2. 崇尚汉文化 | 第28-31页 |
(1) 热衷修庙辑谱 | 第28-29页 |
(2)仰慕儒家圣人 | 第29-30页 |
(3)重视汉文化教育 | 第30-31页 |
3. 鄙视少数民族 | 第31-33页 |
(1)冠少数民族以辱称 | 第31-32页 |
(2)视少数民族为犬羊 | 第32页 |
(3)丑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第32-33页 |
4. 镇压民族斗争 | 第33-35页 |
(1)对少数民族加强防范 | 第33-34页 |
(2)视武力为控制少数民族的最佳手段 | 第34页 |
(3)残酷镇压民族斗争 | 第34-35页 |
四、岑毓英“汉裔情结”探因 | 第35-50页 |
1. 古来“夷夏观”的桎梏 | 第35-38页 |
(1)“夷夏观”的产生 | 第35-36页 |
(2)“夷夏观”的内涵 | 第36页 |
(3)“夷夏观”中的壮人 | 第36-38页 |
2. 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 第38-41页 |
(1)封建正统思想的形成 | 第38页 |
(2)封建正统思想的内容 | 第38-39页 |
(3)正统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 第39-41页 |
3. 民族歧视与压迫的结果 | 第41-43页 |
(1)历代王朝的民族压迫政策 | 第41页 |
(2)根深蒂固的民族歧视与偏见 | 第41-42页 |
(3)民族歧视与压迫下壮族地位的低微 | 第42-43页 |
4. 先祖传说的浸染 | 第43-47页 |
(1)壮人祖先北来说的缘起及流传 | 第43-44页 |
(2)祖先北来说盛行的缘由 | 第44-46页 |
(3)世人对祖先北来说的认同 | 第46-47页 |
5. 儒家思想的熏陶 | 第47-50页 |
(1)清朝科考制度与岑毓英 | 第47-48页 |
(2)岑毓英早年接受的儒家教育 | 第48-49页 |
(3)儒家思想对岑毓英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五、岑毓英“汉裔情结”解读 | 第50-59页 |
1. 民族认同理论视角:认同于汉族的利益驱动 | 第50-53页 |
(1)民族认同理论概说 | 第50-51页 |
(2)壮汉民族地位的不同与岑毓英民族身份的选择 | 第51-52页 |
(3)利益驱动与民族认同 | 第52-53页 |
2. 文化功能主义维度:托裔汉族的现实功用 | 第53-56页 |
(1) 文化功能主义理论述略 | 第53页 |
(2) 托裔汉族是提升地位的文化手段 | 第53-54页 |
(3) 向汉带来的实际利益 | 第54-56页 |
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审视:一体化进程实例 | 第56-59页 |
(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简述 | 第56-57页 |
(2) 汉族的向心力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 第57页 |
(3) “汉裔情结”是一体化进程的例证 | 第57-59页 |
六、余论 | 第59-61页 |
注释 | 第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