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关于阅读教学的不同模式 | 第12-15页 |
1、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训练模式 | 第12页 |
2、以技能为中心的示范——训练模式 | 第12-13页 |
3、以语感为中心的感悟——积累模式 | 第13-15页 |
二、关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 第15-21页 |
1、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指向不明 | 第15-16页 |
2、学生阅读能力差,课堂效率低 | 第16页 |
3、文本解读的应试化倾向 | 第16-17页 |
4、主题理解的单一化 | 第17-18页 |
5、有机整体的破碎化 | 第18页 |
6、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 第18-19页 |
7、语文课程评价目标单一化 | 第19页 |
8、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 第19-21页 |
三、个性化阅读的定义与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 第21-25页 |
1、个性化阅读的定义 | 第21页 |
2、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 第21-25页 |
(1) 自主性 | 第21-22页 |
(2) 创造性 | 第22页 |
(3) 体验性 | 第22-24页 |
(4) 差异性 | 第24页 |
(5) 批判性 | 第24-25页 |
四、实施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5-30页 |
1、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1)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不够的现状呼唤个性化的阅读 | 第25页 |
(2) 阅读行为的个性化呼唤个性化的阅读 | 第25-27页 |
2、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可行性 | 第27-30页 |
(1) 接受美学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 第27-29页 |
(2) 建构主义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个性化解读 | 第29-30页 |
五、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 第30-41页 |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与阅读教学的目标 | 第30-32页 |
2、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3、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 第33-35页 |
4、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 | 第35-36页 |
5、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 | 第36-38页 |
6、改变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观 | 第38页 |
7、提高教师的素养 | 第38-39页 |
8、改革评价机制 | 第39-41页 |
结束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