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5-22页 |
第2章 国内,外自卑研究综述 | 第22-46页 |
·西方心理学对自卑的研究 | 第22-30页 |
·自卑感的概念及其测量 | 第23-25页 |
·自卑情绪及其测量 | 第25-26页 |
·自卑的原因及其测量 | 第26-27页 |
·自卑的后果及其测量 | 第27-30页 |
·我国心理学对自卑的研究 | 第30-39页 |
·自卑感理论探讨 | 第31-35页 |
·自卑感实证研究 | 第35-39页 |
·对既有研究的思考 | 第39-46页 |
·自卑测量工具的问题 | 第40-41页 |
·自卑心理结构的问题 | 第41页 |
·自卑特征的问题 | 第41-46页 |
第3章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 第46-58页 |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第46-54页 |
·从社会比较的视角界定自卑 | 第47-49页 |
·自卑和自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第49-53页 |
·从内稳和外显的角度区分自卑 | 第53-54页 |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54-5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55-58页 |
第4章 自卑感量表编制 | 第58-83页 |
·目的 | 第58页 |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编制方法 | 第58-75页 |
·开放式调查 | 第58-59页 |
·访谈 | 第59-60页 |
·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60-61页 |
·正式施测 | 第61-75页 |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原始分的计算和常模的确立 | 第75-78页 |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原始分的计算 | 第75-77页 |
·学生自卑感量表因素分和总分常模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3页 |
·学生自卑感及其测量 | 第78-79页 |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因素分析 | 第79-80页 |
·学生自卑感量表计分方法和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第5章 学生自卑感现况研究 | 第83-97页 |
·目的 | 第83页 |
·对象 | 第83页 |
·材料 | 第83页 |
·结果 | 第83-88页 |
·在因素分和总分上的差异 | 第83-84页 |
·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84-85页 |
·在生源上的差异 | 第85-86页 |
·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 第86-87页 |
·在学科门类上的差异 | 第87页 |
·在年级上的差异 | 第87-88页 |
·讨论 | 第88-95页 |
·小结 | 第95-97页 |
第6章 内隐自卑研究 | 第97-114页 |
·引言 | 第97-99页 |
·内隐自卑的IAT研究 | 第99-104页 |
·研究方法 | 第99-101页 |
·结果 | 第101-102页 |
·讨论 | 第102-104页 |
·内隐自卑的EB研究 | 第104-108页 |
·研究方法 | 第104-106页 |
·结果 | 第106页 |
·讨论 | 第106-108页 |
·内隐自卑的CFII研究 | 第108-1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8-109页 |
·结果 | 第109页 |
·讨论 | 第109-110页 |
·综合讨论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7章 自卑心理的结构研究 | 第114-133页 |
·目的 | 第114页 |
·材料 | 第114-115页 |
·YG性格测验 | 第114-115页 |
·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 | 第115页 |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 | 第115页 |
·方法 | 第115-116页 |
·被试 | 第116页 |
·结果 | 第116-128页 |
·不同自卑结构的分类结果 | 第116-117页 |
·不同自卑结构的人格特点 | 第117-121页 |
·不同自卑结构的人际关系能力特点 | 第121-124页 |
·不同自卑结构的心理健康特点 | 第124-125页 |
·几个典型被试的自卑结构及其人格、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 | 第125-128页 |
·讨论 | 第128-133页 |
·自卑结构的划分 | 第128-129页 |
·自卑结构的特点 | 第129-133页 |
第8章 汇聚与区分:自卑与自尊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 第133-140页 |
·引言 | 第133页 |
·对象 | 第133页 |
·材料 | 第133-134页 |
·内隐自尊的IAT实验材料 | 第133页 |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 | 第133-134页 |
·方法和结果 | 第134-136页 |
·讨论 | 第136-140页 |
第9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 第140-147页 |
·关于研究的主要思路 | 第140页 |
·关于自卑感的群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 第140-141页 |
·关于内隐自卑的跨样本一致性研究和多方法汇聚测量 | 第141-142页 |
·关于自卑与自尊的关系 | 第142-143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3页 |
·本研究的局限及不足之处 | 第143-145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5-147页 |
附录 | 第147-154页 |
附录Ⅰ 自卑感量表 | 第147-148页 |
大学生自卑感量表 | 第147页 |
中学生自卑感量表 | 第147-148页 |
小学生自卑感量表 | 第148页 |
附录Ⅱ 内隐自卑IAT测验材料 | 第148-150页 |
大学生组Ⅰ | 第148-149页 |
大学生组Ⅱ | 第149页 |
大学生组Ⅲ | 第149页 |
中学生组 | 第149-150页 |
小学生组 | 第150页 |
附录Ⅲ 内隐自卑EB测验材料 | 第150-151页 |
大学生组Ⅲ | 第150页 |
中学生组 | 第150-151页 |
小学生组 | 第151页 |
附录Ⅳ 内隐自卑CFII测验材料 | 第151页 |
附录Ⅴ YG性格测验 | 第151-152页 |
大、中学生组 | 第151-152页 |
小学生组 | 第152页 |
附录Ⅵ 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 | 第152页 |
附录Ⅶ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 | 第152页 |
附录Ⅷ 外显自尊问卷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7页 |
中文部分 | 第154-155页 |
英文部分 | 第155-157页 |
后记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