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序言 | 第8-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一) 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新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 | 第18-25页 |
一、新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8页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三)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 第19-20页 |
二、新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 | 第20-22页 |
(一) 评价的多元性: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20页 |
(二) 评价的主体性:评价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要 | 第20-21页 |
(三) 评价的开放性: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 第21-22页 |
三、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 第22-25页 |
(一)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 第22页 |
(二)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 第22页 |
(三)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第22-23页 |
(四)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23-24页 |
(五)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目标及学业成绩评价 | 第25-29页 |
一、课标(一)制订历史与社会的课程目标 | 第25-26页 |
(一) 总目标 | 第25页 |
(二) 分类目标 | 第25-26页 |
二、课标(一)对历史与社会学业成绩评价的规定 | 第26-29页 |
(一) 评价的目的 | 第26页 |
(二) 评价的内容 | 第26页 |
(三) 评价的方法 | 第26-29页 |
第三章 苏州地区历史与社会学业评价实施策略 | 第29-43页 |
一、2002 年历史年会交流传统学业评价所带来的困惑与思考 | 第29-31页 |
二、群策群力,出台了多种实施方案 | 第31-35页 |
三、对学业评价达成的共识 | 第35-38页 |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35-36页 |
(二)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 第36-37页 |
(三) 恰当地运用多种学业评价方法 | 第37-38页 |
四、张家港市第二中学历史与社会学业成绩评价方案 | 第38-43页 |
(一) 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4096 | 第38页 |
(二) 形成性评价:学生成长档案成绩6096 | 第38-41页 |
(三) 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利用中应该注意的方面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苏州市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亦喜亦忧 | 第43-56页 |
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毕业生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命题导 | 第43-44页 |
(一) 指导思想 | 第43页 |
(二) 命题原则 | 第43-44页 |
二、苏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开卷考试试卷特点分析 | 第44-56页 |
(一) 特点分析 | 第44-52页 |
(二) 苏州市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进行的积极尝试 | 第52-53页 |
(三) 苏州市初中历史与社会学业考试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61页 |
一、苏州市历史与社会学业评价应关注的两个问题及策略 | 第56-59页 |
(一) 终结性测验,应倡导多种考试方式 | 第56-57页 |
(二) 升学成绩评定,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 | 第57-59页 |
二、学业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