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插图 | 第14-16页 |
表格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与综述 | 第17-31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稳态数据协调 | 第19-21页 |
·动态数据协调 | 第21-23页 |
·显著误差检测 | 第23-25页 |
·工业应用 | 第25-26页 |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26-31页 |
第2章 采用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的迭代同步数据协调与显著误差检测策略 | 第31-47页 |
·引言 | 第31-33页 |
·采用基于AIC的MINLP数据协调与显著误差检测方法 | 第33-36页 |
·采用基于AIC的MINLP方法的迭代数据协调与显著误差检测策略 | 第36-40页 |
·仿真研究与讨论 | 第40-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同步数据协调与显著误差及离群值检测方法 | 第47-71页 |
·引言 | 第47-49页 |
·基于AIC的MILP数据协调与显著误差检测方法 | 第49-51页 |
·鲁棒估计的数据协调方法 | 第51-54页 |
·三截尾鲁棒估计 | 第52-53页 |
·基于广义T分布的鲁棒估计 | 第53-54页 |
·SV回归的数据协调与显著误差检测方法 | 第54-59页 |
·ε-SVM回归和υ-SVM回归 | 第54-56页 |
·基于σ-SVM回归的同步数据协调与偏差检测方法 | 第56-59页 |
·仿真研究与分析 | 第59-69页 |
·线性稳态系统 | 第60-62页 |
·非线性稳态系统 | 第62-64页 |
·热交换网络 | 第64-67页 |
·线性动态系统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同步数据协调与偏差及泄漏估计方法 | 第71-83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同步数据协调与测量偏差及过程泄漏估计方法 | 第72-76页 |
·测量偏差及过程泄漏模型的结构风险 | 第72-74页 |
·同步测量偏差及过程泄漏估计的SV回归方法 | 第74-75页 |
·基于AIC的MINLP方法的推广 | 第75-76页 |
·回归参数选择 | 第76-77页 |
·仿真研究 | 第77-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非线性动态系统的迭代同步估计与离群值检测方法 | 第83-109页 |
·引言 | 第83-85页 |
·迭代估计方法 | 第85-91页 |
·扩展卡尔曼滤波及RNDDR | 第86-87页 |
·无迹变换迭代非线性动态数据协调(URNDDR) | 第87-90页 |
·全增广UKF及NLP/QP UKF | 第90-91页 |
·状态和参数估计的增广URNDDR方法 | 第91-93页 |
·基于SV回归的非线性动态估计及离群值去除方法 | 第93-96页 |
·基于SV回归的离群值检测与去除 | 第94页 |
·SV回归同步估计及离群值去除的形式及步骤 | 第94-96页 |
·CSTR仿真研究 | 第96-108页 |
·CSTR描述 | 第96-100页 |
·估计结果及讨论 | 第100-104页 |
·闭环控制结果及讨论 | 第104-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数据协调及显著误差检测在全厂物料平衡系统中的应用——一种符合制造运行管理国际标准的方法 | 第109-127页 |
·引言 | 第109-111页 |
·制造运行管理 | 第111-114页 |
·概念及功能层次 | 第111-112页 |
·信息交互 | 第112页 |
·活动模型 | 第112-114页 |
·基于制造运行管理活动模型的炼油厂物料平衡系统架构 | 第114-121页 |
·物料平衡的SV回归数据协调与显著误差检测方法及两级平衡策略 | 第114-116页 |
·动态物料统计平衡网络建模策略 | 第116-118页 |
·基于制造运行管理活动模型的炼油厂厂级物料平衡系统结构 | 第118-121页 |
·系统实际使用 | 第121-126页 |
·单装置校正 | 第121-122页 |
·物料流向配置 | 第122-124页 |
·全厂物料平衡 | 第124-126页 |
·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论文内容总结 | 第127-128页 |
·研究与应用展望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附录A:流量测量网络过程真实流率 | 第139-141页 |
附录B:热交换管网模型信息 | 第141-143页 |
附录C:SVRAURNDDR中惩罚系数的选取方法 | 第143-145页 |
附录D:CSTR的模型参数 | 第145-147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项目经历和学术成果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