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绪论 | 第14-24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一) 永久黄集团 | 第14-15页 |
(二) 部门创新体系 | 第15-17页 |
二、选题背景 | 第17-1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四、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五、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七、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3页 |
八、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3-24页 |
第一章 部门创新体系雏形的建立 | 第24-76页 |
第一节 中外创新要素的首次搭配与碱厂规模化的成功 | 第26-45页 |
一、碱厂的三次设计:技术引进的苦涩经历 | 第27-33页 |
二、高素质人才与技术模仿的基础 | 第33-35页 |
三、技术人才的引入和规模化生产的成功 | 第35-41页 |
四、失败的辉煌 | 第41-45页 |
第二节 集团内部完整创新机构的设立与本土化的完成 | 第45-59页 |
一、设备替代部门的建立:铁工房及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 第45-50页 |
二、学术创新机构黄海社的成立 | 第50-53页 |
三、研发分立与本土化的实现 | 第53-59页 |
第三节 部门创新体系的雏形及其缺陷 | 第59-76页 |
一、探索永利崛起之迹 | 第59-62页 |
二、创新者的困境 | 第62-70页 |
三、永卜合资 | 第70-76页 |
第二章 完整部门创新体系的形成 | 第76-123页 |
第一节 重化工业的产业特征与国家的作用 | 第76-87页 |
一、国民政府时期产业政策的运动方向 | 第76-78页 |
二、加入公股的拟议 | 第78-85页 |
三、“准国企”地位的形成 | 第85-87页 |
第二节 铔厂举办方式的抉择 | 第87-101页 |
一、大博弈:铔厂合资对象的选择 | 第87-94页 |
二、铔厂承办权的获得 | 第94-98页 |
三、“准国企”和政府的保护 | 第98-101页 |
第三节 银团贷款与新产业发展资金的解决 | 第101-108页 |
一、金融界的参与和铔厂“一次性”建设资金的获得 | 第102-106页 |
二、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融资方式的创新——银团贷款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集团神经中枢定位的体现 | 第108-114页 |
一、技术引进项目的有限创新空间与黄海社的作用 | 第108-112页 |
二、守望未来:集团神经中枢的体现 | 第112-114页 |
第五节 以企业为中心的完整部门创新体系的形成 | 第114-123页 |
一、国内外创新资源的利用与铔厂的快速建成 | 第115-120页 |
二、部门创新体系的成熟 | 第120-123页 |
第三章 部门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巩固 | 第123-158页 |
第一节 永久黄集团的技术扩散 | 第123-142页 |
一、永利的技术服务 | 第123-126页 |
二、黄海社的技术扩散 | 第126-133页 |
三、机构化扩散通道“中国工业服务社”的建立 | 第133-139页 |
四、部门创新体系的完善 | 第139-142页 |
第二节 川厂实验——部门创新体系完整性的意义 | 第142-146页 |
一、永利技术能力的展现:侯氏制碱法的成功 | 第142-144页 |
二、解读漫长的川厂计划 | 第144-146页 |
第三节 抗战时期政府、金融界与永利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巩固 | 第146-158页 |
一、大企业的生存责任与政府加入公股的努力 | 第147-148页 |
二、政府、大企业和金融界之间关系的加强 | 第148-150页 |
三、危机中的生机——政府推动的十厂计划 | 第150-158页 |
第四章 部门创新体系的瓦解 | 第158-193页 |
第一节 战略裂痕——从十厂计划的改变看永利战后的布局 | 第158-167页 |
一、十厂计划内容的巨大变化 | 第158-165页 |
二、新产业替代方向的改变与部门创新体系的瓦解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看不见的伤痕:技术与事务长期分裂的传统 | 第167-188页 |
一、制度化的有益尝试与管理创新:轮换厂长制 | 第168-173页 |
二、大企业的崛起与挑战 | 第173-177页 |
三、割裂的团体 | 第177-181页 |
四、艰难的传承 | 第181-184页 |
五、战后迷局 | 第184-188页 |
第三节 企业家精神与部门创新体系的脆弱性 | 第188-193页 |
第五章 重化工业体系的转变(1949-1956年) | 第193-217页 |
第一节 经济体系的变化与合营谈判的开始 | 第193-201页 |
一、1949-1950年间国内酸碱工业格局的变化 | 第193-197页 |
二、市场话语权的丧失与合营谈判的开始 | 第197-201页 |
第二节 管理失控与合营的选择 | 第201-207页 |
一、再造乱局:利益分享与团体裂变的不可逆过程 | 第201-204页 |
二、走向合营 | 第204-207页 |
第三节 未完的思考 | 第207-217页 |
一、永利合营后的酸碱工业发展情况 | 第207-212页 |
二、新旧体系的创新能力对比 | 第212-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8页 |
致谢 | 第228-229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