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 ·选题的缘由 | 第10-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基本框架 | 第20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7页 |
| ·职业教育 | 第22-23页 |
| ·职业院校 | 第23-24页 |
| ·中等职业学校 | 第23页 |
| ·高等职业院校 | 第23-24页 |
| ·"双师型"教师 | 第24-27页 |
|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 第24-25页 |
|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 第25-26页 |
|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 | 第26-27页 |
| 第3章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必要性及主要培养途径 | 第27-33页 |
|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 ·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 第27-28页 |
| ·基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分析 | 第28-29页 |
| ·基于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分析 | 第29页 |
|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培养途径 | 第29-33页 |
|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方式 | 第30页 |
| ·职业学校教师校内转化 | 第30-31页 |
| ·引进和外聘企事业人员 | 第31-33页 |
| 第4章 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 第33-43页 |
| ·调查目的 | 第33页 |
| ·调查范围和对象 | 第33页 |
| ·调查内容与方式 | 第33-34页 |
| ·调查结果 | 第34-43页 |
| ·"双师型"教师数量及来源途径分析 | 第34-35页 |
|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 ·兼职教师队伍分析 | 第37-39页 |
| ·"双师型"教师流动情况分析 | 第39-40页 |
| ·对"双师型"教师认识情况分析 | 第40-41页 |
| ·"双师型"教师在职锻炼和技能训练情况分析 | 第41-42页 |
| ·"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情况分析 | 第42页 |
| ·"双师型"教师激励状况分析 | 第42-43页 |
| 第5章 湖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43-66页 |
|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 | 第43-47页 |
| ·确立科学"双师型"教师观,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标准 | 第43-44页 |
| ·进一步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 第44-45页 |
| ·建立区域内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库,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 第45-47页 |
| ·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 | 第47-52页 |
| ·完善个体结构双师培养机制 | 第47-51页 |
| ·完善群体结构双师培养机制 | 第51-52页 |
| ·建立职教师资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的管理工作 | 第52-55页 |
| ·湖北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 第52-53页 |
| ·职教师资培训管理系统建立的原则和内容 | 第53-55页 |
|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激励机制 | 第55-60页 |
| ·激励过程 | 第56-57页 |
| ·五层次需求激励体系 | 第57-60页 |
| ·改革"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 | 第60-66页 |
| ·我国职业院校"职称"的沿变 | 第60-61页 |
| ·现行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存在的陈弊 | 第61-63页 |
|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体系构想 | 第63-66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66-69页 |
|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75页 |
| 附录1 研究生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及学术交流活动 | 第73-74页 |
| 附录2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调查问卷 | 第74-75页 |
| 附录3 "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访谈提纲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