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一)“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迎来机遇和挑战 | 第11页 |
(二)高校教师结构日趋年轻化 | 第11页 |
(三)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日益突出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二)已有文献述评 | 第21-22页 |
四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五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5页 |
(二)访谈法 | 第25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25-26页 |
七 研究创新点 | 第26-28页 |
(一)研究对象新 | 第26页 |
(二)研究资料新 | 第26-28页 |
第一章 调查设计 | 第28-35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 第28-29页 |
一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8页 |
二 访谈提纲设计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预测问卷及检验 | 第29-35页 |
一 预测样本分析 | 第29-30页 |
二 预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0-35页 |
第二章 正式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35-47页 |
第一节 Z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分析 | 第36-40页 |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36-38页 |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二节 Z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一 职业压力源的差异分析 | 第40-43页 |
二 职业压力反应的差异分析 | 第43页 |
第三节 Z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 第43-47页 |
一 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压力反应的相关分析 | 第43-44页 |
二 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压力反应的回归分析 | 第44-47页 |
第三章 结果讨论 | 第47-56页 |
第一节 Z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结果 | 第48-49页 |
一 Z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源和压力感强度 | 第48页 |
二 Z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压力反应强度 | 第48页 |
三 Z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压力源与职业压力反应的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二节 Z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9-56页 |
一 学校进入“双一流”带来的影响 | 第49-50页 |
二 科研与教学方面的影响 | 第50-52页 |
三 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 第52-53页 |
四 学校评价与晋升方面的影响 | 第53-54页 |
五 教师自身发展及收入不足的影响 | 第54-56页 |
第四章 缓解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 第56-68页 |
第一节 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 | 第57-60页 |
一 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 第57-58页 |
二 完善行政事务管理 | 第58-59页 |
三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 第59页 |
四 赋予青年教师学校活动的参与权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晋升评价体系 | 第60-63页 |
一 激励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 | 第60-61页 |
二 职称评定应避免“一刀切”模式 | 第61-62页 |
三 提供青年教师一定的晋升空间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水平及分配体系 | 第63-65页 |
一 提升教师整体薪酬水平,构建合理薪酬结构 | 第63-64页 |
二 减少薪酬内部差别,实行多元分配管理 | 第64页 |
三 提升自主筹款能力,实行多元收入来源 | 第64-65页 |
第四节 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应学会职业压力管理 | 第65-68页 |
一 加强自身心理调适 | 第65-66页 |
二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66页 |
三 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我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 第74-75页 |
附录B | 第75-78页 |
附录C | 第78-81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