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1 调查大学生群体中抑郁情绪的发生概率 | 第11页 |
1.2.2 探究大学生抑郁情绪、生活事件和积极心理资本人口学上的差异 | 第11页 |
1.2.3 探究大学生生活事件对抑郁在时间上纵向的影响 | 第11页 |
1.2.4 探究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对抑郁影响的跨时间调节作用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2.1 抑郁 | 第12-18页 |
2.1.1 抑郁的定义 | 第12页 |
2.1.2 抑郁的分类 | 第12-13页 |
2.1.3 抑郁的理论 | 第13-16页 |
2.1.4 国内外有关抑郁的研究 | 第16-18页 |
2.2 生活事件 | 第18-19页 |
2.2.1 生活事件的概念 | 第18页 |
2.2.2 国内外关于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 积极心理资本 | 第19-21页 |
2.3.1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 | 第19页 |
2.3.2 积极心理资本的影响机制 | 第19-20页 |
2.3.3 国内外有关积极心理资本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 第20-21页 |
2.3.4 生活事件,积极心理资本与抑郁的关系的研究 | 第21页 |
2.4 多层线性模型 | 第21-22页 |
2.5 问题提出与创新 | 第22-24页 |
2.5.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2.5.2 问题提出 | 第23页 |
2.5.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3.1 研究对象与过程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2.1 文献研究法 | 第24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4-25页 |
3.2.3 定量分析法 | 第25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3.3.1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 | 第25页 |
3.3.2 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 | 第25-26页 |
3.3.3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Positive Psycap Questionnaire,PPQ) | 第26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3.6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27-36页 |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27页 |
4.2 抑郁检出结果 | 第27页 |
4.3 第一次测量抑郁,生活事件与积极心理资本描述性统计与性别差异 | 第27-28页 |
4.4 第一次测量抑郁,生活事件与积极心理资本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 | 第28-29页 |
4.5 第一次测量抑郁,生活事件与积极心理资本在家庭居住地的差异 | 第29页 |
4.6 三次跟踪调查抑郁情绪和生活事件的描述性统计 | 第29-30页 |
4.7 抑郁,生活事件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系数 | 第30页 |
4.8 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分析 | 第30-36页 |
4.8.1 随机效应模型 | 第30-32页 |
4.8.2 完整模型: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 | 第32-33页 |
4.8.3 完整模型:希望的调节作用 | 第33-34页 |
4.8.4 完整模型:乐观的调节作用 | 第34-35页 |
4.8.5 完整模型:韧性的调节作用 | 第35-36页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6-43页 |
5.1 抑郁的检出率 | 第36页 |
5.2 抑郁在性别、专业类型与家庭居住地的差异 | 第36-37页 |
5.3 生活事件在性别、专业类型与家庭居住地的差异 | 第37-38页 |
5.4 积极心理资本在性别、专业类型与家庭居住地的差异 | 第38页 |
5.5 生活事件和抑郁的相关 | 第38-39页 |
5.6 积极心理资本和抑郁的相关 | 第39页 |
5.7 生活事件和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 | 第39-40页 |
5.8 积极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抑郁关系中的多层线性模型 | 第40-43页 |
5.8.1 生活事件与时间对抑郁动态的预测作用 | 第40-41页 |
5.8.2 自我效能在生活事件与抑郁中的调节作用 | 第41页 |
5.8.3 希望在生活事件与抑郁中的调节作用 | 第41-42页 |
5.8.4 乐观在生活事件与抑郁中的调节作用 | 第42页 |
5.8.5 韧性在生活事件与抑郁中的调节作用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6.2 大学生建立积极心理资本的建议 | 第43-44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6.3.1 本研究存在的几点不足 | 第44页 |
6.3.2 今后研究的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