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启示 | 第9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4.2 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5页 |
2.1.1 生活事件 | 第11-12页 |
2.1.2 情绪调节 | 第12-13页 |
2.1.3 心理韧性 | 第13-14页 |
2.1.4 心理健康 | 第14-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2.2.1 生活事件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2 情绪调节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2.1 情绪调节的测量工具 | 第17页 |
2.2.2.2 情绪调节的理论模型 | 第17-19页 |
2.2.3 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2.3.1 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 | 第20页 |
2.2.3.2 心理韧性的保护因子 | 第20-21页 |
2.2.4 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2-26页 |
2.3.1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 第22-23页 |
2.3.2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23页 |
2.3.3 大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3-24页 |
2.3.4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的关系 | 第24-25页 |
2.3.5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5-26页 |
2.3.6 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6页 |
2.4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8-3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8-32页 |
3.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 第28-29页 |
3.2.2 情绪调节量表(ERS) | 第29-30页 |
3.2.3 心理韧性量表(RS) | 第30-31页 |
3.2.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31-3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3.3.1 文献研究法 | 第32页 |
3.3.2 问卷调查法 | 第32页 |
3.3.3 心理测验法 | 第32页 |
3.4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3.6 数据录入与分析处理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35-55页 |
4.1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35-38页 |
4.1.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35-36页 |
4.1.2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 第36-38页 |
4.2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38-43页 |
4.2.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38-39页 |
4.2.2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检验 | 第39-40页 |
4.2.3 各变量的学科差异检验 | 第40-41页 |
4.2.4 各变量的民族差异检验 | 第41-42页 |
4.2.5 各变量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42-43页 |
4.3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43-45页 |
4.4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4.5 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 | 第46-48页 |
4.6 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第48-53页 |
4.7 表达抑制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55-64页 |
5.1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55-57页 |
5.1.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55-56页 |
5.1.2 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 第56-57页 |
5.2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7-60页 |
5.2.1 各变量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57页 |
5.2.2 各变量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57-58页 |
5.2.3 各变量的学科差异分析 | 第58-59页 |
5.2.4 各变量的民族差异分析 | 第59页 |
5.2.5 各变量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9-60页 |
5.3 大学生生活事件、情绪调节、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 第60-61页 |
5.4 情绪调节与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 第61-62页 |
5.5 表达抑制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65-66页 |
6.2.1 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 | 第65页 |
6.2.2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新常模 | 第65页 |
6.2.3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 第65-66页 |
6.2.4 推广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 第66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6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个人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