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意义与问题提出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9-20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2-3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1.1 动机理论 | 第22-23页 |
2.1.2 交流可视化理论 | 第23-24页 |
2.1.3 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 | 第24-25页 |
2.2 概念综述 | 第25-34页 |
2.2.1 知识分享和知识分享意愿 | 第25-26页 |
2.2.2 中国文化导向 | 第26-30页 |
2.2.3 企业社交媒体 | 第30-31页 |
2.2.4 竞争与合作 | 第31-32页 |
2.2.5 挑战型压力源和阻碍型压力源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关系和面子对知识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 | 第36-50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36-38页 |
3.2 研究模型与假设推演 | 第38-41页 |
3.2.1 心理动机和知识分享意愿 | 第38-39页 |
3.2.2 关系导向的调节作用 | 第39-40页 |
3.2.3 获得面子和挽回面子的调节作用 | 第40-41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1-45页 |
3.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第41-42页 |
3.3.2 测量方法 | 第42-45页 |
3.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45-48页 |
3.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5-46页 |
3.4.2 假设检验 | 第46-48页 |
3.4.3 组间分析:性别差异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企业社交媒体、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的关系分析 | 第50-60页 |
4.1 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4.2 研究模型和假设推演 | 第51-53页 |
4.2.1 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和知识分享 | 第51-52页 |
4.2.2 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 | 第52页 |
4.2.3 竞争氛围和合作氛围 | 第52-53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53-56页 |
4.3.1 样本与数据收集 | 第53-54页 |
4.3.2 测量方法 | 第54-56页 |
4.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56-59页 |
4.4.1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6-58页 |
4.4.2 假设检验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 第60-74页 |
5.1 理论基础 | 第60-61页 |
5.2 研究模型和假设推演 | 第61-65页 |
5.2.1 工作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 | 第61-62页 |
5.2.2 任务导向的ESM使用的调节作用 | 第62-63页 |
5.2.3 关系导向的ESM使用的调节作用 | 第63-65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5.3.1 数据收集和测量 | 第65-66页 |
5.3.2 测量方法 | 第66-67页 |
5.4 数据分析和结果 | 第67-72页 |
5.4.1 多级数据结构验证 | 第67-69页 |
5.4.2 假设测试 | 第69-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4-8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78页 |
6.2 理论贡献 | 第78-80页 |
6.3 实践启示 | 第80-81页 |
6.4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81-8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