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联合收获机割台参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联合收获机割台参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联合收获机割台参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预期效果 | 第15-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3.3 预期效果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割台参数调节装置总体设计 | 第18-23页 |
2.1 联合收获机工作过程概述 | 第18-19页 |
2.2 联合收获机割台工作过程分析 | 第19页 |
2.3 割台测控对象选择 | 第19-20页 |
2.4 调节装置功能及总体设计方案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割台参数调节装置的硬件设计 | 第23-39页 |
3.1 主控单元选型 | 第23-25页 |
3.2 按键模块设计 | 第25-26页 |
3.3 信号采集模块硬件设计 | 第26-31页 |
3.3.1 割台高度信号的采集 | 第26-27页 |
3.3.2 拨禾轮高度、前后位置信号的采集 | 第27-28页 |
3.3.3 角度、位移传感器采集信号电路设计 | 第28-29页 |
3.3.4 转速信号的采集 | 第29-30页 |
3.3.5 传感器布局 | 第30-31页 |
3.4 执行机构控制原理 | 第31-37页 |
3.4.1 割台高度、拨禾轮高度及前后位置控制原理 | 第31-32页 |
3.4.2 拨禾轮转速控制原理 | 第32-37页 |
3.5 显示模块的选取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拨禾轮转速数学模型建立及算法设计 | 第39-48页 |
4.1 拨禾轮转速数学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4.2 模糊PID算法 | 第41-43页 |
4.2.1 PID控制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4.2.2 模糊PID控制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4.3 拨禾轮转速模糊PID算法设计 | 第43-47页 |
4.3.1 控制器输入输出的确定 | 第44页 |
4.3.2 确定各变量的量化域、模糊集 | 第44-45页 |
4.3.3 确定隶属度函数 | 第45页 |
4.3.4 模糊控制规则表的建立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割台参数调节装置软件设计 | 第48-61页 |
5.1 PLC软件平台 | 第48-50页 |
5.1.1 编程软件GX Work2 | 第48-49页 |
5.1.2 工程建立 | 第49-50页 |
5.2 调节装置软件系统设计 | 第50-51页 |
5.3 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第51-55页 |
5.3.1 转速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第51-52页 |
5.3.2 模拟量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 第52-55页 |
5.4 拨禾轮转速自动控制程序设计 | 第55-56页 |
5.5 显示界面设计 | 第56-59页 |
5.5.1 组态软件GT Designer3 | 第56页 |
5.5.2 初始化设计 | 第56-57页 |
5.5.3 开机显示界面设计 | 第57-58页 |
5.5.4 割台参数显示界面设计 | 第58页 |
5.5.5 割台参数设定界面设计 | 第58-59页 |
5.6 显示模块与PLC之间的通讯 | 第59-60页 |
5.6.1 通讯原理 | 第59-60页 |
5.6.2 通讯设置 | 第6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割台参数调节装置功能测试及试验分析 | 第61-68页 |
6.1 装置的实验室调试 | 第61-64页 |
6.1.1 转速信号采集调试 | 第61-63页 |
6.1.2 模拟量信号采集调试 | 第63-64页 |
6.2 装置的机载功能测试 | 第64-67页 |
6.2.1 手动功能测试 | 第64-65页 |
6.2.2 拨禾轮转速自动功能稳态性能测试 | 第65-66页 |
6.2.3 拨禾轮转速自动功能田间性能测试 | 第66-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总结 | 第68-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