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污染度的测定论文

基于失活微生物细胞的展青霉素富集及FT-IR/NIR光谱快速检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1 展青霉素概况第12-19页
        1.1.1 展青霉素简介第12-13页
        1.1.2 国内外棒曲霉素污染现状第13-19页
    1.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19页
        1.2.1 近红外光谱简介第19页
        1.2.2 近红外光谱检测的优点第19页
        1.2.3 近红外光谱在微生物及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第19页
    1.3 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第19-20页
        1.3.1 红外光谱简介第19页
        1.3.2 红外光谱分析的优点第19-20页
        1.3.3 红外光谱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第20页
    1.4 利用光谱分析的一般步骤第20-21页
        1.4.1 菌体收集第20页
        1.4.2 样品的制备第20页
        1.4.3 光谱扫描第20页
        1.4.4 光谱预处理第20页
        1.4.5 建立数学模型第20-21页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页
    1.6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二章 基于FTIR/FTNIR光谱快速检测展青霉素的菌种筛选第23-29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3-26页
        2.1.1 材料和设备第23-24页
        2.1.2 菌种和培养条件第24页
        2.1.3 展青霉素溶液的制备第24-25页
        2.1.4 展青霉素吸附试验第25页
        2.1.5 pH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第25页
        2.1.6 HPLC定量检测和分析第25页
        2.1.7 统计学分析第25-2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6-28页
        2.2.1 培养温度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第26页
        2.2.2 培养时间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第26-27页
        2.2.3 pH对吸附结果的影响第27-28页
    2.3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基于FTIR光谱快速检测失活微生物富集水溶液中的展青霉素的研究第29-4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29-31页
        3.1.1 材料第29页
        3.1.2 试验方法第29-31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1-39页
        3.2.1 展青霉素含量分析第31-32页
        3.2.2 菌体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第32-34页
        3.2.3 重现性考察第34页
        3.2.4 数据分析第34-39页
    3.3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基于FTNIR光谱快速检测失活微生物富集水溶液中的展青霉素的研究第40-47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0-41页
        4.1.1 材料、试剂和仪器第40页
        4.1.2 试验方法第40-41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1-46页
        4.2.1 菌体的傅里叶近红外光谱第41-42页
        4.2.2 重现性考察第42页
        4.2.3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数据分析第42-46页
    4.3 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基于FTIR光谱快速检测失活微生物富集浓缩苹果汁中展青霉素的研究第47-58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47-48页
        5.1.1 材料第47页
        5.1.2 试验方法第47-48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48-57页
        5.2.1 苹果汁体系中菌体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图第48-49页
        5.2.2 重现性考察第49页
        5.2.3 数据分析第49-57页
            5.2.3.1 主成分分析第49-50页
            5.2.3.2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第50-53页
            5.2.3.4 PLS模型的建立第53-55页
            5.2.3.5 PLS模型的外部验证第55-57页
    5.3 小结第57-58页
第六章 基于FTNIR光谱快速检测失活微生物富集浓缩苹果汁中展青霉素的研究第58-64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58-59页
        6.1.1 材料第58页
        6.1.2 试验方法第58-59页
    6.2 结果和讨论第59-63页
        6.2.1 主成分分析第59-60页
        6.2.2 PLS模型的建立第60-62页
        6.2.3 PLS模型的外部验证第62-63页
    6.3 小结第63-64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64-67页
    7.1 讨论第64-65页
    7.2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作者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潮流计算研究
下一篇:水平油水两相流分层流界面特性测量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