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油水两相流分层流界面特性测量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动结构 | 第9-11页 |
1.3 水平油水分层流界面结构检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水平油水两相流平行线阵列电导探针设计 | 第15-29页 |
2.1 平行线阵列电导探针几何结构 | 第15-16页 |
2.2 平行线阵列电导探针灵敏场分析 | 第16-18页 |
2.3 平行线阵列电导探针测量系统 | 第18-23页 |
2.3.1 测量方案 | 第18-19页 |
2.3.2 测量系统原理 | 第19-21页 |
2.3.3 测量电路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3.4 采样帧频确定 | 第22-23页 |
2.4 平行线阵列电导探针静态标定实验 | 第23-27页 |
2.4.1 探针静态实验方案 | 第23-24页 |
2.4.2 静态实验响应序列 | 第24-25页 |
2.4.3 探针静态标定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水平油水分层流界面形态实验测量 | 第29-51页 |
3.1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动环实验 | 第29-37页 |
3.1.1 油水两相流流动环实验装置 | 第29-31页 |
3.1.2 油水两相流实验测量系统 | 第31-34页 |
3.1.3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型 | 第34-37页 |
3.2 平行线阵列电导探针测量响应特性 | 第37-38页 |
3.3 油水分层界面形状测量结果分析 | 第38-49页 |
3.3.1 三维油水分层界面形态重构 | 第38-41页 |
3.3.2 油水两相流流型对探针测量响应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3 油水分层界面波动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3.3.4 油水分层界面弯曲特性分析 | 第46-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基于水平油水两相流界面形态修正的压降模型 | 第51-59页 |
4.1 标准双流体模型及闭合关系 | 第51-52页 |
4.2 基于界面形状修正的双流体模型 | 第52-55页 |
4.2.1 油水凹形界面几何参数 | 第52-54页 |
4.2.2 修正的界面剪切应力模型 | 第54-55页 |
4.3 修正双流体模型压降预测结果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5章 水平油水界面液滴夹带多尺度相关特性分析 | 第59-69页 |
5.1 DCCA及DPCCA算法介绍 | 第59-61页 |
5.1.1 DCCA算法 | 第59-60页 |
5.1.2 DPCCA算法 | 第60-61页 |
5.2 DPCCA理论仿真 | 第61-65页 |
5.2.1 DCCA的多尺度特性分析 | 第61-64页 |
5.2.2 DPCCA的抗噪性分析 | 第64-65页 |
5.3 油水界面波稳定性及液滴夹带特性 | 第65-68页 |
5.3.1 双环形互相关电导探针波动信号 | 第65-67页 |
5.3.2 双环形电导探针信号DPCCA分析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