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16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6页
    1.4 研究设计第16-19页
        1.4.1 研究目标第16页
        1.4.2 研究路径第16-17页
        1.4.3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第19-30页
    2.1 核心概念界定第19-22页
        2.1.1 高职院校第19-20页
        2.1.2 校企合作第20-21页
        2.1.3 人才培养模式第21-22页
    2.2 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2.2.1 效能原理第22页
        2.2.2 人本原理第22-23页
        2.2.3 系统原理第23页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第23页
    2.3 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第23-28页
        2.3.1 “工学结合”模式第24-25页
        2.3.2 “现代学徒制”模式第25-26页
        2.3.3 “订单培养”模式第26页
        2.3.4 “职教集团”模式第26-27页
        2.3.5 “校企联合”模式第27-28页
    2.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贡献第28-29页
        2.4.1 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第28-29页
        2.4.2 开发了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第29页
        2.4.3 更好地服务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第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第30-43页
    3.1 学院基本概况第30-31页
    3.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第31-34页
        3.2.1 集团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第31-32页
        3.2.2 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探索第32页
        3.2.3 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第32-33页
        3.2.4 订单式培养第33-34页
    3.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分析第34-35页
    3.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第35-40页
        3.4.1 毕业落实情况第35-37页
        3.4.2 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第37-38页
        3.4.3 月收入分布第38页
        3.4.4 就业满意度第38-39页
        3.4.5 教学满意度第39-40页
    3.5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第40-42页
        3.5.1 实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40页
        3.5.2 带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第40-41页
        3.5.3 实现了就业创业基地标准化建设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3-49页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3-45页
        4.1.1 校企合作层次浅第43页
        4.1.2 校企优势资源未充分实现互补第43-44页
        4.1.3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第44页
        4.1.4 政府对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不够第44-45页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5-48页
        4.2.1 社会观念的影响第45页
        4.2.2 战略定位不清晰第45-46页
        4.2.3 外部保障措施不到位第46页
        4.2.4 “双师型”教师缺乏第46-47页
        4.2.5 合作效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第47页
        4.2.6 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第47页
        4.2.7 缺乏政府监督协调第47-48页
    4.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第49-61页
    5.1 正确定位校企合作中各参与方的地位和作用第49-51页
        5.1.1 明确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第49-50页
        5.1.2 高度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地位与作用第50页
        5.1.3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第50-51页
    5.2 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长效机制第51-53页
        5.2.1 确立定期沟通机制第51页
        5.2.2 构建利益驱动机制第51-52页
        5.2.3 建立有效协作机制第52页
        5.2.4 建立运行保障机制第52-53页
    5.3 学校要不断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奠定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第53-55页
        5.3.1 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增强基础能力第53页
        5.3.2 以特色发展为重点,增强办学实力第53-54页
        5.3.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54页
        5.3.4 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第54-55页
        5.3.5 以增强服务能力为保障,切实提高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能力第55页
    5.4 企业要主动履行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第55-57页
        5.4.1 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第55-56页
        5.4.2 协同学校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第56-57页
        5.4.3 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基地第57页
    5.5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外部保障机制第57-59页
        5.5.1 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及配套措施第57-58页
        5.5.2 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奖惩措施第58页
        5.5.3 构建信息交流与跟踪服务机制第58-59页
    5.6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方农业院校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对策--以J农业大学为例
下一篇:宁夏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