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6-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研究路径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及实践 | 第19-3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高职院校 | 第19-20页 |
2.1.2 校企合作 | 第20-21页 |
2.1.3 人才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2.2 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2.1 效能原理 | 第22页 |
2.2.2 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2.3 系统原理 | 第23页 |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 | 第23页 |
2.3 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主要模式 | 第23-28页 |
2.3.1 “工学结合”模式 | 第24-25页 |
2.3.2 “现代学徒制”模式 | 第25-26页 |
2.3.3 “订单培养”模式 | 第26页 |
2.3.4 “职教集团”模式 | 第26-27页 |
2.3.5 “校企联合”模式 | 第27-28页 |
2.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贡献 | 第28-29页 |
2.4.1 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 第28-29页 |
2.4.2 开发了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 | 第29页 |
2.4.3 更好地服务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 第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第30-43页 |
3.1 学院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3.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 第31-34页 |
3.2.1 集团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 第31-32页 |
3.2.2 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探索 | 第32页 |
3.2.3 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 | 第32-33页 |
3.2.4 订单式培养 | 第33-34页 |
3.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34-35页 |
3.4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 | 第35-40页 |
3.4.1 毕业落实情况 | 第35-37页 |
3.4.2 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 | 第37-38页 |
3.4.3 月收入分布 | 第38页 |
3.4.4 就业满意度 | 第38-39页 |
3.4.5 教学满意度 | 第39-40页 |
3.5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效 | 第40-42页 |
3.5.1 实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第40页 |
3.5.2 带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 第40-41页 |
3.5.3 实现了就业创业基地标准化建设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3-49页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4.1.1 校企合作层次浅 | 第43页 |
4.1.2 校企优势资源未充分实现互补 | 第43-44页 |
4.1.3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 第44页 |
4.1.4 政府对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不够 | 第44-45页 |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4.2.1 社会观念的影响 | 第45页 |
4.2.2 战略定位不清晰 | 第45-46页 |
4.2.3 外部保障措施不到位 | 第46页 |
4.2.4 “双师型”教师缺乏 | 第46-47页 |
4.2.5 合作效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 第47页 |
4.2.6 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 第47页 |
4.2.7 缺乏政府监督协调 | 第47-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对策 | 第49-61页 |
5.1 正确定位校企合作中各参与方的地位和作用 | 第49-51页 |
5.1.1 明确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 第49-50页 |
5.1.2 高度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地位与作用 | 第50页 |
5.1.3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 第50-51页 |
5.2 建立政、校、企三方合作长效机制 | 第51-53页 |
5.2.1 确立定期沟通机制 | 第51页 |
5.2.2 构建利益驱动机制 | 第51-52页 |
5.2.3 建立有效协作机制 | 第52页 |
5.2.4 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5.3 学校要不断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奠定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 | 第53-55页 |
5.3.1 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增强基础能力 | 第53页 |
5.3.2 以特色发展为重点,增强办学实力 | 第53-54页 |
5.3.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第54页 |
5.3.4 以队伍建设为基础,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 第54-55页 |
5.3.5 以增强服务能力为保障,切实提高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能力 | 第55页 |
5.4 企业要主动履行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 | 第55-57页 |
5.4.1 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 | 第55-56页 |
5.4.2 协同学校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 第56-57页 |
5.4.3 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基地 | 第57页 |
5.5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校企合作的外部保障机制 | 第57-59页 |
5.5.1 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及配套措施 | 第57-58页 |
5.5.2 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奖惩措施 | 第58页 |
5.5.3 构建信息交流与跟踪服务机制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