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觉察压力研究概述 | 第16-19页 |
2.1.1 觉察压力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觉察压力的测量 | 第17页 |
2.1.3 觉察压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 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2.2.1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9页 |
2.2.2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9-21页 |
2.2.3 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 觉察压力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2.4 现有成果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3-24页 |
3 实证研究 | 第24-26页 |
3.1 被试 | 第24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3.2.1 中文版觉察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 | 第24页 |
3.2.2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4-25页 |
3.2.3 小组工作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的测量 | 第25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4 大学生觉察压力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统计分析 | 第26-35页 |
4.1 主要研究变量总体情况 | 第26页 |
4.2 大学生觉察压力的现状 | 第26-28页 |
4.2.1 大学生觉察压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4.2.2 大学生觉察压力的差异性分析 | 第27-28页 |
4.3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4.3.1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4.3.2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32页 |
4.4 大学生觉察压力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4.5 数据分析研究结果 | 第33-35页 |
4.5.1 大学生觉察压力统计结果 | 第33-34页 |
4.5.2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统计结果 | 第34页 |
4.5.3 大学生觉察压力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相关性统计结果 | 第34-35页 |
5 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小组工作介入 | 第35-50页 |
5.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5.1.1 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 第35页 |
5.1.2 小组工作介入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5.2 小组工作的设计及开展 | 第36-42页 |
5.2.1 确定小组工作目标 | 第36页 |
5.2.2 组员的招募及遴选 | 第36-37页 |
5.2.3 小组计划书的确定 | 第37-39页 |
5.2.4 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 第39-42页 |
5.3 小组工作评估 | 第42-46页 |
5.3.1 小组过程评估 | 第42-43页 |
5.3.2 小组结果评估 | 第43-46页 |
5.4 小组干预结果的有效性分析 | 第46-50页 |
5.4.1 基于多种理论下的小组干预,确保小组活动开展的科学性 | 第46-47页 |
5.4.2 遵循小组阶段发展规律,确保小组活动开展的进度与方向 | 第47-50页 |
6 总结与反思 | 第50-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50-54页 |
6.2.1 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思考 | 第50-53页 |
6.2.2 研究结果普适性的局限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A | 第60-61页 |
附录B | 第61-64页 |
附录C | 第64-65页 |
附录D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