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1 青年和老年驾驶人的交通事故研究 | 第19-20页 |
1.2.2 青年和老年驾驶人的心理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1.2.3 青年和老年驾驶人的生理特征研究 | 第21-24页 |
1.2.4 研究不足 | 第24页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3.2 组织结构 | 第24-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7-31页 |
2.1 驾驶适宜性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1.1 驾驶适宜性定义 | 第27页 |
2.1.2 青年和老年驾驶人的驾驶适宜性评估现状 | 第27-28页 |
2.2 驾驶适宜性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青年与老年驾驶人驾驶适宜性差异性分析 | 第31-40页 |
3.1 驾驶适宜性检测实验 | 第31-34页 |
3.1.1 实验内容 | 第31页 |
3.1.2 实验对象 | 第31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1.4 实验流程 | 第33-34页 |
3.1.5 实验注意事项 | 第34页 |
3.2 驾驶适宜性差异性分析 | 第34-39页 |
3.2.1 青年和老年驾驶人视觉特性差异性 | 第34-35页 |
3.2.2 青年和老年驾驶人心理综合能力测试差异性 | 第35-36页 |
3.2.3 青年和老年动作稳定性测试差异性 | 第36-37页 |
3.2.4 基于人口学变量的驾驶适宜性分析 | 第37页 |
3.2.5 驾驶适宜性指标内部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青年与老年驾驶人车辆操控行为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 第40-56页 |
4.1 模拟驾驶实验 | 第40-43页 |
4.1.1 实验内容 | 第40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4.1.3 实验流程 | 第42-43页 |
4.2 模拟驾驶车辆操控行为场景分析 | 第43-52页 |
4.2.1 0-30km/h起步情景 | 第43-45页 |
4.2.2 城市道路驾驶情景 | 第45-47页 |
4.2.3 普通公路驾驶情景 | 第47-49页 |
4.2.4 城市信号交叉口驾驶情景 | 第49-51页 |
4.2.5 公路无信号交叉口驾驶情景 | 第51-52页 |
4.3 模拟驾驶车辆操控行为参数分析 | 第52-55页 |
4.3.1 纵向行驶速度特征分析 | 第52-53页 |
4.3.2 纵向行驶加速度特征分析 | 第53-54页 |
4.3.3 横向位移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驾驶适宜性的车辆操控行为预测模型 | 第56-76页 |
5.1 影响车辆操控行为的指标 | 第56页 |
5.2 影响指标分析方法比较 | 第56-57页 |
5.3 基于驾驶适宜性的驾驶速度预测模型 | 第57-70页 |
5.3.1 城市道路驾驶情景 | 第57-61页 |
5.3.2 普通公路驾驶情景 | 第61-64页 |
5.3.3 城市信号交叉口驾驶情景 | 第64-66页 |
5.3.4 公路无信号交叉口驾驶情景 | 第66-69页 |
5.3.5 0-30km/h起步情景 | 第69-70页 |
5.4 基于驾驶适宜性的换道行为预测模型 | 第70-72页 |
5.4.1 城市道路换道行为 | 第70-72页 |
5.4.2 普通公路换道行为 | 第72页 |
5.5 基于驾驶适宜性的超速行为预测模型 | 第72-75页 |
5.5.1 城市道路超速行为 | 第72页 |
5.5.2 普通公路超速行为 | 第72-7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