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接纳量表的编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应用价值 | 第12-13页 |
2 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 | 第13-23页 |
2.1 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21页 |
2.1.1 自我接纳的内涵 | 第13-15页 |
2.1.2 自我接纳心理的特性 | 第15-16页 |
2.1.3 自我接纳的理论解释 | 第16-17页 |
2.1.4 自我接纳的测量 | 第17-18页 |
2.1.5 自我接纳的功能 | 第18-21页 |
2.2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2.2.1 自我接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2.2.2 自我接纳的测量 | 第22页 |
2.2.3 中学生自我接纳的研究 | 第22-23页 |
3 研究目标与重难点 | 第23-24页 |
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3页 |
3.1.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23-24页 |
3.2.1 研究重点 | 第23页 |
3.2.2 研究难点 | 第23-24页 |
4 研究一中学生自我接纳结构的探索 | 第24-32页 |
4.1 中学生自我接纳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研究 | 第24-27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4.1.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4.1.3 研究结果 | 第24-27页 |
4.1.4 讨论及结论 | 第27页 |
4.2 中学生自我接纳的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研究 | 第27-32页 |
4.2.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4.2.2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4.2.3 研究结果 | 第28-30页 |
4.2.4 讨论 | 第30-31页 |
4.2.5 结论 | 第31-32页 |
5 研究二中学生自我接纳量表的编制 | 第32-47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5.2.1 被试 | 第32页 |
5.2.2 题目来源 | 第32页 |
5.2.3 问卷施测与收集 | 第32页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33-44页 |
5.3.1 中学生自我接纳初试问卷的项目分析 | 第33-36页 |
5.3.2 中学生自我接纳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6-40页 |
5.3.3 中学生自我接纳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5.3.4 中学生自我接纳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43-44页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44-47页 |
5.4.1 讨论 | 第44-46页 |
5.4.2 结论 | 第46-47页 |
6 总的讨论与结论 | 第47-52页 |
6.1 总讨论 | 第47-51页 |
6.1.1 自我接纳与自我改变 | 第47页 |
6.1.2 自我接纳的文化特异性 | 第47-48页 |
6.1.3 中学生自我接纳量表编制的策略与方法 | 第48-49页 |
6.1.4 中学生自我接纳的结构及内容 | 第49页 |
6.1.5 中学生自我接纳量表的信效度 | 第49-50页 |
6.1.6 研究创新 | 第50页 |
6.1.7 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6.2 总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