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2.1 亲群体不道德行为 | 第15-19页 |
2.2 群体认同 | 第19-23页 |
2.3 内群体偏好 | 第23-26页 |
2.4 道德推脱 | 第26-27页 |
2.5 道德认同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设计 | 第29-36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3.2 构想模型 | 第29-30页 |
3.3 研究内容与假设 | 第30-34页 |
3.4 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亲群体不道德行为结构的探索研究 | 第36-54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6页 |
4.3 预试问卷的编制 | 第36-38页 |
4.4 .初始问卷的试测 | 第38-44页 |
4.5 亲群体不道德行为问卷的验证 | 第44-48页 |
4.6 中学生亲群体不道德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8-51页 |
4.7 分析与讨论 | 第51-53页 |
4.8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群体认同、内群体偏好、道德推脱、道德认同与亲群体不道德行为的关系 | 第54-77页 |
5.1 亲群体不道德行为的前因变量研究 | 第54页 |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及理论框架 | 第54-56页 |
5.3 研究工具 | 第56-57页 |
5.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7页 |
5.5 研究样本 | 第57-58页 |
5.6 研究结果 | 第58-63页 |
5.7 结果分析 | 第63-74页 |
5.8 结果讨论 | 第74-77页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第77-85页 |
6.1 讨论 | 第77-81页 |
6.2 结论 | 第81-82页 |
6.3 启示与创新 | 第82-83页 |
6.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8页 |
附录 | 第98-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