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ENGLISH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问题提出 | 第10-11页 |
(二)选题理由 | 第11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一)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第14页 |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4页 |
(三)研究目的的创新 | 第14页 |
第六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运用音乐本体分析的方法 | 第14页 |
(三)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李双江歌唱艺术生涯 | 第16-24页 |
第一节 良好天赋下的扎实基本功 | 第16-17页 |
(一)天赋歌喉,热爱歌唱(1939—1959) | 第16页 |
(二)西洋唱法的专业化训练(1959-1963)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中西结合中的艰难求索 | 第17-19页 |
(一)扎根于新疆民间音乐 (1963-1973) | 第17页 |
(二)文革中的精神赞歌(1967--1973) | 第17-18页 |
(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1974—1976) | 第18页 |
(四)咏叹伟人的豪迈心曲(1976-1978)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取得歌唱艺术的重大成功 | 第19-20页 |
(一)穿越战火硝烟的不朽金曲(1978-1979) | 第19页 |
(三)铸就中国声乐的“品牌”(1980-1984) | 第19-20页 |
(三)渐向舞台和学术并重之道(1985—1990) | 第20页 |
第四节 转向声乐教学(1994—2014) | 第20-24页 |
(一)重视基层艺术实践锻炼(1994) | 第20页 |
(二)参与创办青歌赛(1996-1999) | 第20-21页 |
(三)致力于培养高水平歌唱家(2000-2004) | 第21页 |
(四)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使者(2005-2007) | 第21-22页 |
(五)教学名师下的多元发展(2008-2012)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李双江歌唱艺术作品分析 | 第24-47页 |
第一节 十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概述 | 第24-28页 |
(一)文革新风《北京颂歌》 | 第24-25页 |
(三)影视军歌《红星照我去战斗》 | 第25页 |
(三)琼岛兵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 第25-26页 |
(四)卫国心曲《再见吧,妈妈》 | 第26页 |
(五)边疆情歌《新编达板城姑娘》 | 第26页 |
(六)“驼兵”故事《拉骆驼送军粮》 | 第26-27页 |
(七)抗战交响《延安颂》 | 第27页 |
(八)陕北记忆《战士歌唱毛主席》 | 第27-28页 |
(九)峡江回响《船工号子》 | 第28页 |
(十)舟山岛歌《战士第二故乡》 | 第28页 |
第二节 十首作品的音乐分析 | 第28-41页 |
(一)作品音高、音域、调式的分析 | 第28-30页 |
(二)作品的曲式与结构分析 | 第30-41页 |
第三节 十首作品的演唱述评 | 第41-47页 |
(一)情感浓烈的《北京颂歌》 | 第41-42页 |
(二)神采飞扬的《红星照我去战斗》 | 第42页 |
(三)雄浑大气的《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 第42-43页 |
(四)情真意切的《再见吧妈妈》 | 第43页 |
(五)活泼风趣的《新编达板城姑娘》 | 第43-44页 |
(六)乐观豁达的《拉着骆驼送军粮》 | 第44页 |
(七)气势磅礴的《延安颂》 | 第44页 |
(八)情深意笃的《战士歌唱毛主席》 | 第44-45页 |
(九)气势恢弘的《船工号子》 | 第45页 |
(十)满怀赤诚的《战士第二故乡》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李双江中西结合歌唱技法探析 | 第47-62页 |
第一节“哼鸣”发声系统 | 第47-51页 |
(一)“哼鸣”唱法 | 第47-48页 |
(二)“哼鸣”练声曲 | 第48-49页 |
(三)“哼鸣”技术下的高音演唱 | 第49-51页 |
第二节 呼吸技法 | 第51-55页 |
(一)歌唱呼吸方法 | 第51-52页 |
(二)歌唱的呼吸练习 | 第52-53页 |
(三)歌唱呼吸的美学原则 | 第53-54页 |
(四)歌唱气息的运用 | 第54-55页 |
(五)换气及气口的应用 | 第55页 |
第三节 歌唱的共鸣 | 第55-59页 |
(一)歌唱的共鸣 | 第55-57页 |
(二)高音共鸣方法 | 第57-59页 |
第四节 李双江中西结合唱法的内涵 | 第59-61页 |
(一)中西结合唱法概述 | 第59-60页 |
(二)中西结合唱法的内涵 | 第60-6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李双江二度创作的民族特性管窥 | 第62-77页 |
第一节 歌曲的整体布局 | 第62-66页 |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 第62-63页 |
(二)歌曲的情感脉络 | 第63-64页 |
(三)速度与音色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歌唱的细节安排 | 第66-77页 |
(一)“巧设歌眼” | 第66-68页 |
(二)“渲染高潮” | 第68-69页 |
(三)“注重首尾” | 第69-71页 |
(四)“因心造境” | 第71-72页 |
(五)“精心筑字” | 第72-73页 |
(六)“设身移情” | 第73-75页 |
(七)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李双江歌唱艺术美学观念举要 | 第77-98页 |
第一节 歌唱审美标准 | 第77-82页 |
(一)“字正” | 第77-78页 |
(二)“腔圆” | 第78-79页 |
(三)“情真” | 第79-80页 |
(四)“趣妙” | 第80-81页 |
(五)“味足” | 第81-82页 |
第二节“情感至上”的歌唱美学观念 | 第82-89页 |
(一)情感与语言的关系 | 第82-84页 |
(二)情感与音乐的关系 | 第84-86页 |
(三)情感与思想内涵的关系 | 第86-87页 |
(四)情感与风格特点的关系 | 第87-88页 |
(五)情感与服饰的关系 | 第88页 |
(六)情感与“表情动作”的关系 | 第88-89页 |
第三节“用心歌唱”的美学观念 | 第89-94页 |
(一)“用心歌唱”的中心环节是内心现象 | 第90-91页 |
(二)“用心歌唱”的动力是艺术想象 | 第91-93页 |
(三)“用心歌唱”的目的是塑造丰富的艺术形象 | 第93-94页 |
第四节 为兵服务的观念 | 第94-98页 |
(一)“为兵歌唱”的艺术宗旨 | 第94-96页 |
(二)李双江与当代中国军旅声乐艺术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李双江大美深情的歌唱风格及特点 | 第98-117页 |
第一节 大美深情的艺术风格 | 第98-103页 |
(一)壮美、崇高的风格 | 第98-101页 |
(二)深情的风格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李双江歌唱艺术的特点 | 第103-117页 |
(一)出神入化的韵味呈示 | 第103-111页 |
(二)舒展自如的舞台表演 | 第111-113页 |
(三)生动逼真的音乐形象塑造 | 第113-117页 |
第七章 李双江歌唱艺术的文化内涵 | 第117-125页 |
第一节 哈尔滨文化对李双江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一)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传承 | 第117页 |
(二)龙城音乐三杰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转师多益 | 第118-120页 |
(一)杨石、任白欧 | 第118页 |
(二)李书年 | 第118页 |
(三)喻宜萱 | 第118-119页 |
(四)模仿蔡绍绪、贝布托夫、马国光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新疆音乐文化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第四节 军旅声乐文化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一)革命的英雄主义 | 第121页 |
(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第121页 |
(三)重情重义的军旅情感 | 第121-122页 |
(四)军人吃苦奉献的作风 | 第122页 |
(五)爱军如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 第122页 |
(六)神圣崇高的使命感 | 第122-123页 |
第五节 性格因素对李双江艺术道路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结语 | 第125-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 第138-160页 |
附录2 李双江采访文字实录 | 第160-165页 |
附录3 李双江论著、唱片集以及演唱歌曲目录 | 第165-170页 |
附录4 李双江指导研究生情况统计表 | 第170-174页 |
附录5 李双江歌唱艺术常用语汇集 | 第174-175页 |
后记 | 第175-179页 |
作者简介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