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引言第18-35页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第20-24页
        1.2.2 国内技术现状第24-29页
        1.2.3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研究现状第29-31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1.4.1 研究目标第31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31-32页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32-33页
    1.6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第33页
    1.7 主要成果及认识第33-34页
    1.8 创新点第34-35页
第2章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勘探进展第35-41页
    2.1 区域地质概况第35-36页
    2.2 致密油勘探新进展第36-41页
        2.2.1 致密油定义第36页
        2.2.2 延长组致密油地质特征第36-40页
        2.2.3 延长组致密油勘探进展第40-41页
第3章 致密油储层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第41-59页
    3.1 物源分析第41-44页
        3.1.1 重矿物特征第41-42页
        3.1.2 轻矿物特征第42-43页
        3.1.3 岩屑特征第43-44页
    3.2 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第44-56页
        3.2.1 沉积相标志第44-47页
        3.2.2 沉积相分析第47-56页
    3.3 砂体展布特征第56-59页
第4章 致密油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第59-78页
    4.1 致密油储层物性第59-61页
        4.1.1 储层物性特征第59-60页
        4.1.2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第60-61页
    4.2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61-63页
        4.2.1 储层碎屑组分第61-62页
        4.2.2 碎屑颗粒结构第62页
        4.2.3 填隙物成分及特征第62-63页
    4.3 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及结构第63-72页
        4.3.1 储层孔隙特征第63-64页
        4.3.2 致密油储层孔隙类型第64-65页
        4.3.3 储层喉道特征第65-66页
        4.3.4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第66-70页
        4.3.5 储层微纳米级孔喉特征第70-72页
    4.4 致密油储层致密化成因第72-78页
        4.4.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第72-75页
        4.4.2 储层成岩相第75-78页
第5章 致密油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第78-96页
    5.1 烃源岩类型及特征第78-81页
        5.1.1 烃源岩类型第78-79页
        5.1.2 有机岩石学特征第79-81页
        5.1.3 烃源岩纹层结构第81页
    5.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第81-86页
        5.2.1 有机质丰度第81-82页
        5.2.2 有机母质类型第82-83页
        5.2.3 有机质成熟度第83-85页
        5.2.4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第85-86页
    5.3 烃源岩空间展布第86-87页
    5.4 烃源岩产烃率和排烃率第87-93页
        5.4.1 不同类型烃源岩产烃率第87-90页
        5.4.2 不同类型烃源岩排烃率第90-93页
    5.5 长7富有机质页岩沉积环境与富集机理第93-96页
        5.5.1 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环境第93-94页
        5.5.2 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第94-96页
第6章 致密油流体特征及赋存状态第96-107页
    6.1 致密油流体特征第96-103页
        6.1.1 致密油原油物性特征第96页
        6.1.2 致密油储层地层水性质第96页
        6.1.3 致密油原油族组成第96页
        6.1.4 致密油饱和烃/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第96-103页
    6.2 致密油赋存状态第103-106页
    6.3 致密油可动流体饱和度第106-107页
第7章 致密油成藏机理与控制因素第107-126页
    7.1 致密油藏特征第107-108页
    7.2 致密油充注机理与模式第108-111页
        7.2.1 晚侏罗世中晚期进入生烃阶段第108-109页
        7.2.2 晚侏罗世中晚期和早白垩世中晚期两期充注第109页
        7.2.3 先致密后成藏第109-110页
        7.2.4 致密油充注机理与模式第110-111页
    7.3 致密油聚集主控因素第111-120页
        7.3.1 优质烃源岩控制油气分布第111-113页
        7.3.2 砂质碎屑流相带控制致密油平面分布第113-116页
        7.3.3 岩石类型控制优质储层分布第116-120页
        7.3.4 砂岩与高效生烃的源岩互层共生形成大规模致密油第120页
    7.4 致密油分布规律第120-126页
第8章 致密油资源评价第126-145页
    8.1 体积法计算评价致密油资源潜力第126-133页
        8.1.1 体积法公式第126-127页
        8.1.2 评价参数的求取第127-131页
        8.1.3 资源量计算第131-133页
    8.2 EUR类比法计算评价致密油资源潜力第133-139页
        8.2.1 基本原理第133页
        8.2.2 评价参数的求取第133-137页
        8.2.3 计算资源量第137-139页
    8.3 资源丰度类比法计算评价致密油资源潜力第139-144页
        8.3.1 基本原理第139-141页
        8.3.2 刻度区划分及评价第141-143页
        8.3.3 评价区评价第143-144页
    8.4 致密油资源量第144-145页
结论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珠山八友”的艺术经济活动研究
下一篇: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