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进站过程中的换道行为及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公交进站换道行为特征分析 | 第20-38页 |
2.1 进站换道行为及过程 | 第20-22页 |
2.1.1 进站换道行为定义 | 第20-21页 |
2.1.2 进站换道行为过程 | 第21-22页 |
2.2 进站换道行为调查方案 | 第22-24页 |
2.3 进站换道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4-27页 |
2.3.1 进站换道数据采集 | 第24-25页 |
2.3.2 进站换道数据处理 | 第25-27页 |
2.4 进站换道行为特征分析 | 第27-35页 |
2.4.1 车道分布 | 第27-31页 |
2.4.2 离站路程分布 | 第31-34页 |
2.4.3 换道耗时分布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公交进站换道影响模型 | 第38-52页 |
3.1 进站换道行为干扰分析 | 第38-40页 |
3.2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 第40-43页 |
3.2.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思路 | 第40-42页 |
3.2.2 主成分分析法算法步骤 | 第42-43页 |
3.3 基于进站换道的车头时距影响模型 | 第43-46页 |
3.3.1 车头时距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3.3.2 车头时距影响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3.4 模型检验分析 | 第46-49页 |
3.4.1 F检验 | 第46-47页 |
3.4.2 t检验 | 第47-48页 |
3.4.3 对比分析 | 第48页 |
3.4.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3.5 小结 | 第49-52页 |
第四章 公交进站换道点预测模型 | 第52-66页 |
4.1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原理 | 第52-56页 |
4.1.1 BP神经网络模型基本思路 | 第52-53页 |
4.1.2 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步骤 | 第53-56页 |
4.2 进站换道点预测模型 | 第56-60页 |
4.2.1 进站换道点BP神经网络模型 | 第57-58页 |
4.2.2 BP神经网络模型数据归一化 | 第58-60页 |
4.3 进站换道点神经网络模型输出 | 第60-61页 |
4.4 进站换道点数敏感性分析 | 第61-63页 |
4.4.1 敏感系数计算 | 第61-62页 |
4.4.2 敏感系数分析 | 第62-63页 |
4.5 小结 | 第63-66页 |
第五章 公交车站换道行为管理措施 | 第66-76页 |
5.1 进站换道公交专用道措施 | 第66-69页 |
5.1.1 进站换道公交专用道 | 第66页 |
5.1.2 进站换道公交专用道设置 | 第66-69页 |
5.2 进站换道预信号措施 | 第69-71页 |
5.2.1 进站换道预信号 | 第69-70页 |
5.2.2 进站换道预信号设置 | 第70-71页 |
5.3 禁止变道线措施 | 第71-75页 |
5.3.1 禁止变道线 | 第71页 |
5.3.2 禁止变道线设置 | 第71-75页 |
5.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研究成果总结 | 第76-78页 |
6.2 创新点 | 第78页 |
6.3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一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
二 在校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 第86页 |
三 在校期间主要获奖和取得成果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