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反射裂缝的产生及路面力学计算基本理论 | 第17-27页 |
2.1 反射裂缝的产生 | 第17-18页 |
2.2 反射裂缝的扩展及扩展理论 | 第18-21页 |
2.2.1 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形式 | 第18页 |
2.2.2 裂缝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和位移场 | 第18-21页 |
2.3 路面材料的强度理论 | 第21-22页 |
2.3.1 最大拉应力理论 | 第21页 |
2.3.2 最大剪应力理论 | 第21页 |
2.3.3 形状改变比能理论 | 第21-22页 |
2.4 路面移动荷载计算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4.1 对路面进行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第22-24页 |
2.4.2 质量矩阵 | 第24-25页 |
2.4.3 阻尼矩阵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动荷载对复合式路面的力学响应分析 | 第27-53页 |
3.1 有限元计算模型和材料参数 | 第27-30页 |
3.1.1 基本假定和有限元力学模型的设定 | 第27-28页 |
3.1.2 模型参数以及计算模型的组合类型 | 第28-30页 |
3.2 子程序的编写和应用 | 第30-31页 |
3.2.1 模型参数以及计算模型的组合类型 | 第30页 |
3.2.2 子程序在主程序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3.3 路基路面结构层参数变化对沥青混合料结构层的影响 | 第31-51页 |
3.3.1 动荷载作用下沥青层加铺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31-34页 |
3.3.2 沥青加铺层厚度变化对沥青加铺结构的动态响应的分析 | 第34-37页 |
3.3.3 沥青加铺层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结构的动态响应的分析 | 第37-39页 |
3.3.4 应力吸收层厚度变化对沥青加铺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39-41页 |
3.3.5 应力吸收层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41-43页 |
3.3.6 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变化对加铺层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43-46页 |
3.3.7 水泥混凝土路面模量变化对加铺层结构的动态响应分析 | 第46-48页 |
3.3.8 土基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结构的动态响应的分析 | 第48-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温度与动荷载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应力分析 | 第53-64页 |
4.1 路面温度场的计算和分析 | 第53-56页 |
4.1.1 路面温度场的理论 | 第53-54页 |
4.1.2 沥青路面周期性变温条件下的温度场 | 第54-56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基本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56页 |
4.2.2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取 | 第56-57页 |
4.3 温度变化对沥青加铺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57-59页 |
4.4 耦合应力作用下沥青加铺结构的应力变化分析 | 第59-62页 |
4.4.1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59页 |
4.4.2 材料参数 | 第59-60页 |
4.4.3 耦合应力作用下应力吸收层模量变化对沥青加铺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60-61页 |
4.4.4 耦合应力与温度应力和荷载应力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室内MTS试验对不同防反技术的研究 | 第64-75页 |
5.1 试验方案 | 第64-69页 |
5.1.1 防反技术 | 第65-67页 |
5.1.2 原材料的选取 | 第67页 |
5.1.3 沥青加铺层疲劳试验结构类型 | 第67页 |
5.1.4 试验加载方式 | 第67-69页 |
5.2 防反材料疲劳加载试验 | 第69-74页 |
5.2.1 加铺层弯拉型MTS试验 | 第69-71页 |
5.2.2 间接剪切试验 | 第71-73页 |
5.2.3 滚动荷载疲劳试验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学位申请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论著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