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依托工程 | 第10-12页 |
1.2.1 依托工程基本状况 | 第10-12页 |
1.2.2 依托工程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超小净距隧道研究 | 第12-13页 |
1.3.2 爆破振动效应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3.3 爆破振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4-15页 |
1.3.4 爆破振动安全标准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6-1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方法 | 第17页 |
1.6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爆破地震波理论及围岩压力释放 | 第19-31页 |
2.1 爆破地震波概述 | 第19-22页 |
2.1.1 爆破地震波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1.2 爆破地震波的分类及简介 | 第20-22页 |
2.2 爆破地震波的特征 | 第22-24页 |
2.2.1 爆破地震波的能量传播特征 | 第22页 |
2.2.2 爆破地震波的波速特征 | 第22-23页 |
2.2.3 爆破地震波所含频率的丰富性 | 第23-24页 |
2.2.4 爆破地震波的危害特征 | 第24页 |
2.3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第24页 |
2.4 围岩压力释放 | 第24-30页 |
2.4.1 围岩应力的概述 | 第24-25页 |
2.4.2 隧道开挖的弹性力学分析 | 第25-27页 |
2.4.3 隧道开挖后的弹性二次应力状态 | 第27-28页 |
2.4.4 隧道开挖后形成塑性区的应力状态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超小净距隧道先行洞受后行洞爆破振动响应分析 | 第31-75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爆破振动监测及数据分析 | 第31-36页 |
3.2.1 测点的布置 | 第31-32页 |
3.2.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32-33页 |
3.2.3 测试波形统计与数据汇总 | 第33-36页 |
3.3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36-48页 |
3.3.1 数值模拟软件MIDASGTSNX简介 | 第36-37页 |
3.3.2 建模参数的选取 | 第37页 |
3.3.3 有限元模型的振型分析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37-39页 |
3.3.4 爆破荷载波形与加载时间的确定 | 第39-44页 |
3.3.5 特征值分析 | 第44-46页 |
3.3.6 时程分析(直接积分法) | 第46-48页 |
3.4 超小净距隧道先行洞振动速度研究 | 第48-74页 |
3.4.1 净距0.5D,不同进尺下振动分析 | 第51-59页 |
3.4.2 净距1D,不同进尺下振动分析 | 第59-63页 |
3.4.3 净距1.5D,不同进尺下振动分析 | 第63-66页 |
3.4.4 净距2D,不同进尺下振动分析 | 第66-69页 |
3.4.5 净距2.5D,不同进尺下振动分析 | 第69-73页 |
3.4.6 振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小结 | 第73-7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超小净距隧道后行洞爆破对先行洞应力分析研究 | 第75-89页 |
4.1 后行洞开挖释放的围岩压力的计算 | 第75-79页 |
4.2 先行洞各关键部位应力分布与净距关系的研究 | 第79-84页 |
4.3 先行洞各关键部位应力与进尺关系的研究 | 第84-85页 |
4.4 先行洞各关键部位应力与净距关系的研究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5.1 结论 | 第89页 |
5.2 展望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参考文献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
一、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页 |
二、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