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麻痹性贝毒的结构与类型 | 第10-12页 |
1.2 麻痹性贝毒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2页 |
1.3 麻痹性贝毒的致毒机理及毒性作用 | 第12-13页 |
1.4 麻痹性贝毒的来源及染毒水产品 | 第13-14页 |
1.5 麻痹性贝毒引起的贝类产品安全问题 | 第14-16页 |
1.6 目前国内外对麻痹性贝毒安全监控的现状 | 第16-19页 |
1.7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麻痹性贝毒检测方法的探讨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24-29页 |
2.4.1 小鼠生物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酶联免疫技术的比较 | 第24-28页 |
2.4.2 确立湛江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监控警戒值 | 第28-29页 |
2.5 本章讨论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湛江海域麻痹性贝毒分布特征分析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34-41页 |
3.4.1 各监控点海水中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密度的变化 | 第34-36页 |
3.4.2 各监控点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中麻痹性贝毒毒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3.4.3 各监控点贝全肉中麻痹性贝毒毒性的变化 | 第37-39页 |
3.4.4 各监控点贝全脏中麻痹性贝毒毒性的变化 | 第39-41页 |
3.4.5 HPLC法分析贝肉样品的毒素成分 | 第41页 |
3.5 本章讨论 | 第41-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湛江海域麻痹性贝毒安全监控示范体系的建立 | 第47-51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监控点与监测频率的确定 | 第47页 |
4.3 确定监测项目 | 第47-48页 |
4.4 采样方法、警戒值和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48-49页 |
4.4.1 原材料的采捕和预处理 | 第48页 |
4.4.2 警戒值的确定 | 第48页 |
4.4.3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5 麻痹性贝毒管理反应机制 | 第49-50页 |
4.5.1 常规机制 | 第49页 |
4.5.2 应急机制 | 第49-50页 |
4.6 湛江海域麻痹性贝毒监控示范体系的流程图 | 第50-5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