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10页 |
Abstract | 第10-17页 |
缩略语目录 | 第20-2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6-32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26-27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9-3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2-64页 |
2.1 汉语受事的定义 | 第32-35页 |
2.2 汉语受事前置句及其相关句式研究 | 第35-56页 |
2.2.1 受事主语句 | 第36-42页 |
2.2.2 受事话题句 | 第42-46页 |
2.2.3 受事次话题句 | 第46-49页 |
2.2.4 把字句 | 第49-54页 |
2.2.5 被字句 | 第54-56页 |
2.3 汉语受事前置句与相关句式关系研究 | 第56-61页 |
2.3.1 受事主语句与被字句 | 第57-58页 |
2.3.2 受事主语句与把字句: | 第58-59页 |
2.3.3 受事话题句与把字句 | 第59-60页 |
2.3.4 把字句和被字句 | 第60-61页 |
2.4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61-64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64-74页 |
3.1 原型范畴理论 | 第64-68页 |
3.1.1 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64-66页 |
3.1.2 原型范畴理论的运作方式 | 第66-68页 |
3.2 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 | 第68-70页 |
3.2.1 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68-69页 |
3.2.2 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的运作方式 | 第69-70页 |
3.3 概念整合理论 | 第70-74页 |
3.3.1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70-72页 |
3.3.2 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方式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重新分类及其语义特征 | 第74-98页 |
4.1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重新分类 | 第74-80页 |
4.1.1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已有分类 | 第75-76页 |
4.1.2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再分类 | 第76-80页 |
4.2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语义特征 | 第80-96页 |
4.2.1 汉语受事前置句成分的语义特征 | 第80-85页 |
4.2.2 汉语受事前置句句式的语义特征 | 第85-93页 |
4.2.3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区别性语义特征 | 第93-96页 |
4.3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致使事件的汉语受事前置句识解与意义建构 | 第98-124页 |
5.1 致使事件与汉语受事前置句 | 第98-106页 |
5.1.1 致使事件的界定 | 第99-101页 |
5.1.2 致使事件的识解路径 | 第101-102页 |
5.1.3 致使事件对汉语受事前置句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5.2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识解与意义建构 | 第106-123页 |
5.2.1 不同受事前置句的识解与意义建构过程 | 第108-114页 |
5.2.2 汉语受事前置句句式的识解与意义建构过程 | 第114-123页 |
5.3 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六章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扩展方式及其认知模式 | 第124-164页 |
6.1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与范畴化 | 第124-128页 |
6.1.1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 | 第125页 |
6.1.2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化 | 第125-128页 |
6.2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的扩展方式 | 第128-138页 |
6.2.1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的原型 | 第129-133页 |
6.2.2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的非原型成员 | 第133-136页 |
6.2.3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的及物性原型特征 | 第136-138页 |
6.3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扩展的认知模式 | 第138-145页 |
6.3.1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扩展的转喻模式 | 第138-142页 |
6.3.2 汉语受事前置句范畴成分扩展的隐喻模式 | 第142-145页 |
6.4 汉语受事前置句的扩展及其认知模式 | 第145-163页 |
6.4.1 把字句的扩展及其认知模式 | 第145-152页 |
6.4.2 受事主语句的扩展及其认知模式 | 第152-155页 |
6.4.3 被字句的扩展及其认知模式 | 第155-163页 |
6.5 小结 | 第163-164页 |
第七章 汉语受事前置句形成的动因 | 第164-206页 |
7.1 汉语动词矢量的概念化特征 | 第164-180页 |
7.1.1 汉语动词矢量方向的中性化 | 第165-172页 |
7.1.2 汉语动词矢量中性化的理据 | 第172-173页 |
7.1.3 汉语动词矢量中性化对句法的影响 | 第173-180页 |
7.2 主观性的表达 | 第180-190页 |
7.2.1 说话人的受事视角 | 第181-182页 |
7.2.2 说话者的受事情感 | 第182-184页 |
7.2.3 说话者的主观认识 | 第184-187页 |
7.2.4 主观性和主观化 | 第187-190页 |
7.3 有定性的表达 | 第190-198页 |
7.3.1 汉语句法结构赋义的规律 | 第190-192页 |
7.3.2 动前位置有定性的认知理据 | 第192-193页 |
7.3.3 无定受事的有定性表达 | 第193-198页 |
7.4 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受事前置句的影响 | 第198-205页 |
7.4.1 “贵和尚中”与汉语受事主语句 | 第200-202页 |
7.4.2 “万物皆备于我”与汉语受事话题句、把字句、被字句 | 第202-205页 |
7.5 小结 | 第205-206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206-212页 |
8.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6-208页 |
8.2 主要发现 | 第208-209页 |
8.3 本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209-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220-222页 |
致谢 | 第222-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