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论文--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论文

基于三维无缓冲片上网络的组播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来源第15-22页
        1.1.1 多核体系结构片上互连面临的局限性第15-17页
        1.1.2 片上网络的出现第17-19页
        1.1.3 三维片上网络(3D NoC)的提出第19-21页
        1.1.4 并行计算中的组播通信机制第21-22页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第22-24页
    1.3 论文结构第24-27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第27-51页
    2.1 无缓冲路由器体系结构第27-38页
        2.1.1 二维无缓冲路由器体系结构第27-31页
        2.1.2 三维无缓冲路由器体系结构第31-38页
    2.2 片上组播通信相关研究第38-50页
        2.2.1 组播路由机制第38-46页
        2.2.2 组播路由地址编码第46-48页
        2.2.3 组播死锁避免机制第48-50页
    2.3 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基于固定区域划分的组播路由机制第51-69页
    3.1 引言第51-52页
    3.2 三维无缓冲Mesh网络划分方法第52-62页
        3.2.1 基于三维无缓冲Mesh网络的Manhattan路径第52-53页
        3.2.2 基准无缓冲偏转路由器第53-56页
        3.2.3 固定区域划分方法第56-62页
    3.3 死锁和活锁避免机制第62-63页
    3.4 实验与分析第63-68页
        3.4.1 实验配置第63页
        3.4.2 合成通信生成机制第63-65页
        3.4.3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5-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基于适应性区域划分的组播路由机制第69-87页
    4.1 引言第69页
    4.2 问题的提出第69-71页
    4.3 适应性区域划分组播路由机制第71-82页
        4.3.1 LBP(LayerBlockPartitioning)组播路由机制第71-75页
        4.3.2 RP(RecursivePartitioning)组播路由机制第75-82页
    4.4 死锁和活锁避免机制第82-83页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83-86页
        4.5.1 实验方法描述第83-84页
        4.5.2 延迟分析第84-85页
        4.5.3 链路利用率第85-86页
        4.5.4 可扩展性第86页
    4.6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NoC-Bus网络下的组播路由机制第87-105页
    5.1 引言第87-88页
    5.2 NoC-Bus网络相关研究第88-89页
    5.3 基于置换网络的双端口三维无缓冲路由器第89-96页
        5.3.1 基准三维无缓冲路由器结构第89-90页
        5.3.2 双端口三维无缓冲(DualBLESS)路由器第90-93页
        5.3.3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93-96页
    5.4 NoC-Bus网络下的组播路由机制第96-104页
        5.4.1 基于三维无缓冲NoC-Bus网络下的路由器设计第96-97页
        5.4.2 基准三维无缓冲组播路由机制第97-98页
        5.4.3 NoC-Bus下的组播路由机制第98-101页
        5.4.4 死锁和活锁避免机制第101-102页
        5.4.5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02-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三维不规则网络下的组播路由机制第105-121页
    6.1 引言第105-106页
    6.2 不规则网络模型建立第106-108页
    6.3 不规则网络组播路由机制第108-117页
        6.3.1 DRM-1组播路由机制第108-112页
        6.3.2 DRM-2组播路由机制第112-113页
        6.3.3 DRM-2组播路由实例和算法第113-117页
    6.4 不规则网络死锁和活锁避免机制第117页
    6.5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17-119页
    6.6 本章小结第119-121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21-123页
    7.1 工作总结第121-122页
    7.2 研究展望第122-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7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37-139页
附录A 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研究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片上网络Power-Gating的结构级优化研究
下一篇:PI型CDR电路单粒子瞬态效应及其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