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基于减灾教育基地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3页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第9-13页
        1.1.1 促进防灾减灾教育与地理学科相结合第9-10页
        1.1.2 落实核心素养和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第10-12页
        1.1.3 提升学校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第12-13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3-15页
        1.2.1 减灾教育第13页
        1.2.2 课程基地第13-14页
        1.2.3 校本课程第14-15页
        1.2.4 活动课程第15页
    1.3 有关文献综述第15-18页
        1.3.1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第15-16页
        1.3.2 减灾教育的发展与研究第16-18页
    1.4 理论基础第18-20页
        1.4.1 泰勒原理第18-19页
        1.4.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19页
        1.4.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19-20页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20-21页
        1.5.1 主要研究方法第20页
        1.5.2 创新之处第20-21页
    注释第21-23页
第2章 高中减灾教育现状调查第23-28页
    2.1 调查对象第23页
    2.2 调查结果分析第23-28页
        2.2.1 对减灾知识与技能的了解和认识程度第23-24页
        2.2.2 对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第24-25页
        2.2.3 对减灾知识与技能的参与程度与方式第25-26页
        2.2.4 对减灾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途径第26-28页
第3章 防灾减灾校本课程的开发第28-37页
    3.1 无锡市常见灾害的现状与危害第28-30页
        3.1.1 地质灾害的现状与危害第28页
        3.1.2 气象灾害的现状与危害第28-29页
        3.1.3 火灾情况第29页
        3.1.4 溺水情况第29-30页
    3.2 减灾课程基地简况第30-31页
    3.3 防灾减灾校本教材开发第31-32页
        3.3.1 注意挖掘隐藏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第31页
        3.3.2 与现有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相结合设置教学目标第31-32页
        3.3.3 与高中学科融合拓展编写校本教材第32页
    3.4 校本教材的编写—以《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为例第32-36页
        3.4.1 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第32-33页
        3.4.2 校本教材编写过程第33-34页
        3.4.3 校本教材结构与内容第34-36页
    3.5 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第36页
    注释第36-37页
第4章 防灾减灾校本课程的实施第37-56页
    4.1 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第37-41页
        4.1.1 课程实施前的准备第37-39页
        4.1.2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第39-40页
        4.1.3 课程实施结束后的反思与总结第40-41页
    4.2 校本课程的实施案例第41-55页
        4.2.1 案例一: 预防火灾,你我共同参与—以防火灭火为例第41-44页
        4.2.2 案例二: 学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以急救知识与技能为例第44-45页
        4.2.3 案例三: 《环境与人类》主题阅读与分享—以自主阅读分享活动为例第45-48页
        4.2.4 案例四: 国庆假期综合实践活动第48-51页
        4.2.5 案例五: 探究PM2.5的变化第51-55页
    注释第55-56页
第5章 结论与讨论第56-58页
    5.1 主要研究结论第56页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6-58页
附录: 高一学生对防灾减灾内容的调查问卷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闻资源的思想政治学科价值实现研究
下一篇:关于数学教科书中“问题提出”的研究--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