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8-26页 |
| (一)研究缘由 | 第8-11页 |
| 1.关注学校冲突才能了解学校行为的整体面貌 | 第8-9页 |
| 2.关注学校冲突的积极功能才能了解学校行为的辩证指向 | 第9-10页 |
| 3.关注学校冲突的积极功能才能提升学校社会学的实践品性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 1.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2.国外研究述评 | 第14-19页 |
| 3.国内研究述评 | 第19-21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1.文献法 | 第21-22页 |
| 2.访谈法 | 第22页 |
| 3.观察法 | 第22-23页 |
|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 一、M学校发展概况与冲突现状 | 第26-34页 |
| (一)M学校的发展概况 | 第26页 |
| (二)M学校冲突的现实状况 | 第26-34页 |
| 1.校内冲突类型多 | 第27-31页 |
| 2.校外冲突压力大 | 第31-34页 |
| 二、学校冲突的应对行为 | 第34-40页 |
| (一)争斗行为 | 第34-36页 |
| (二)回避行为 | 第36-37页 |
| (三)让步行为 | 第37-38页 |
| (四)合作行为 | 第38-40页 |
| 三、学校冲突的积极功能 | 第40-58页 |
| (一)凝聚的功能 | 第40-47页 |
| 1.群体聚合 | 第40-44页 |
| 2.结构稳固 | 第44-45页 |
| 3.群体团结 | 第45-47页 |
| (二)认知的功能 | 第47-53页 |
| 1.群体认同 | 第47-48页 |
| 2.群体分化 | 第48-50页 |
| 3.群体平衡 | 第50-53页 |
| (三)激励的功能 | 第53-58页 |
| 1.新群体的形成 | 第53-54页 |
| 2.新规范的建立 | 第54-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