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2.1 正念 | 第12-17页 |
2.1.1 正念的发展与定义 | 第12-13页 |
2.1.2 正念认知疗法 | 第13-14页 |
2.1.3 正念的测量工具 | 第14-15页 |
2.1.4 正念的相关应用 | 第15-17页 |
2.2 安全感 | 第17-21页 |
2.2.1 安全感概念的发展及界定 | 第17-19页 |
2.2.2 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2.3 安全感的测量工具 | 第20-21页 |
2.3 正念与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3 研究一高一学生正念水平与安全感水平的关系研究 | 第23-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3.4 施测过程 | 第24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24-25页 |
3.6 研究结果 | 第25-28页 |
3.6.1 高一学生正念与安全感水平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第25页 |
3.6.2 高一学生正念水平与安全感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25-27页 |
3.6.3 高一学生的正念水平与安全感水平的相关关系 | 第27-28页 |
3.6.4 高一学生正念水平与安全感水平的回归关系 | 第28页 |
3.7 分析与讨论 | 第28-31页 |
3.7.1 高一学生正念水平与安全感水平的分析与讨论 | 第28-29页 |
3.7.2 高一学生正念水平与安全感水平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第29-31页 |
4 研究二正念认知训练对高一学生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 第31-41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4.4 实验程序 | 第32页 |
4.5 训练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4.6 数据结果 | 第34-37页 |
4.6.1 实验组、对照组各指标前后测描述统计结果 | 第34页 |
4.6.2 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性检验 | 第34-35页 |
4.6.3 实验组前后测变化检验 | 第35-36页 |
4.6.4 对照组前后测变化检验 | 第36-37页 |
4.6.5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变化比较 | 第37页 |
4.7 分析与讨论 | 第37-39页 |
4.7.1 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4.7.2 实验组前后测变化分析 | 第38页 |
4.7.3 对照组前后测变化分析 | 第38-39页 |
4.7.4 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变化分析 | 第39页 |
4.8 成员心得分享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1-4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1页 |
5.2 研究建议 | 第41-42页 |
6 不足与展望 | 第42-44页 |
6.1 研究的不足 | 第42页 |
6.2 研究的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62页 |
(1)五因素正念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 | 第48-49页 |
(2)安全感量表 | 第49页 |
(3)八周正念认知训练方案 | 第49-57页 |
(4)八周放松训练方案 | 第57-60页 |
(5)非集中训练时间表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情况一览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