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动机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动机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2.1 关于新服务开发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关于组织整合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3 关于知识获取的研究 | 第19-22页 |
1.2.4 关于吸收能力的研究 | 第22-23页 |
1.2.5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6 研究现状小结 | 第24-2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5-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 第26-28页 |
1.4.1 研究流程 | 第26-27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假设推导 | 第28-36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2.1.1 社会网络理论 | 第28-29页 |
2.1.2 知识管理理论 | 第29页 |
2.2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2.3 假设推导 | 第30-35页 |
2.3.1 外部组织整合与新服务开发绩效 | 第30-31页 |
2.3.2 外部组织整合与知识获取 | 第31-32页 |
2.3.3 知识获取与新服务开发绩效 | 第32-33页 |
2.3.4 外部组织整合、知识获取与新服务开发绩效 | 第33-34页 |
2.3.5 吸收能力在知识获取与新服务开发绩效关系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6-52页 |
3.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与测量 | 第36-40页 |
3.1.1 外部组织整合 | 第36-37页 |
3.1.2 知识获取 | 第37-38页 |
3.1.3 吸收能力 | 第38-39页 |
3.1.4 新服务开发绩效 | 第39-40页 |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 第40-41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3.4 预测性分析 | 第42-49页 |
3.4.1 信度分析 | 第42-45页 |
3.4.2 效度分析 | 第45-49页 |
3.5 测量误差的控制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52-70页 |
4.1 问卷回收与样本特征分析 | 第52-54页 |
4.1.1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52-53页 |
4.1.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3-54页 |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54-58页 |
4.2.1 信度分析 | 第54-57页 |
4.2.2 效度分析 | 第57-58页 |
4.3 统计描述和变量关联度分析 | 第58-59页 |
4.4 单假设关系结构模型研究 | 第59-67页 |
4.4.1 外部组织整合和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关系 | 第59-60页 |
4.4.2 外部组织整合和知识获取的关系 | 第60-62页 |
4.4.3 知识获取和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关系 | 第62-63页 |
4.4.4 知识获取在外部组织整合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中的作用 | 第63-65页 |
4.4.5 企业吸收能力在外部组织整合和新服务开发绩效中的作用 | 第65-67页 |
4.5 多假设整体结构模型研究 | 第67-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启示 | 第70-79页 |
5.1 研究结果讨论 | 第70-74页 |
5.1.1 外部组织整合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 | 第70-71页 |
5.1.2 外部组织整合对知识获取的影响 | 第71-72页 |
5.1.3 知识获取对新服务开发绩效的影响 | 第72-73页 |
5.1.4 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 | 第73页 |
5.1.5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 第73-74页 |
5.2 管理启示 | 第74-78页 |
5.2.1 全面建立关系网络,整合网络资源 | 第75-76页 |
5.2.2 积极开放知识平台,强化知识管理 | 第76-77页 |
5.2.3 充分提升吸收能力,发挥杠杆效应 | 第77-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附件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