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9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3.1 能愿动词的名称、词性研究 | 第9-10页 |
1.3.2 能愿动词的个案研究 | 第10-11页 |
1.3.3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语义研究 | 第11-13页 |
1.3.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句法研究 | 第13-14页 |
1.3.5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语用研究 | 第14-15页 |
1.3.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二语习得研究 | 第15-17页 |
1.3.7 文献综述评价 | 第1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5 语料来源说明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印尼学生习得“能”、“会”、“可以”的偏误考察 | 第18-23页 |
2.1 问卷调查 | 第18-19页 |
2.1.1 调查目的 | 第18页 |
2.1.2 调查对象 | 第18-19页 |
2.1.3 调查问卷说明 | 第19页 |
2.2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统计 | 第19-20页 |
2.3 语料处理 | 第20页 |
2.4 调查结果 | 第20-23页 |
2.4.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第20-21页 |
2.4.2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结果统计 | 第21-23页 |
第三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比较分析 | 第23-35页 |
3.1“能”、“会”、“可以”的语义比较 | 第23-29页 |
3.1.1“能”的义项分析 | 第23-25页 |
3.1.2“会”的义项分析 | 第25页 |
3.1.3“可以”的义项分析 | 第25-26页 |
3.1.4“能”、“会”、“可以”的语义比较 | 第26-29页 |
3.2“能”、“会”、“可以”的句法比较 | 第29-32页 |
3.2.1 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的情况 | 第29-31页 |
3.2.2“可以4”的特殊用法 | 第31页 |
3.2.3 对于搭配词语的选择性 | 第31-32页 |
3.3“能”、“会”、“可以”的语用功能比较 | 第32-35页 |
3.3.1 言语行为理论 | 第32-33页 |
3.3.2“能”、“会”、“可以”的语用功能比较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比较 | 第35-44页 |
4.1“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义比较 | 第35-38页 |
4.1.1 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义 | 第35-36页 |
4.1.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语义比较 | 第36-38页 |
4.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句法比较 | 第38-40页 |
4.2.1 印尼语可能性动词句法特征 | 第38-39页 |
4.2.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句法比较 | 第39-40页 |
4.3“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用比较 | 第40-44页 |
4.3.1 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用功能 | 第40-41页 |
4.3.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用比较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偏误分析及教学启示 | 第44-51页 |
5.1 偏误分析 | 第44-48页 |
5.1.1“能”、“会”、“可以”的偏误根源 | 第44页 |
5.1.2“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 | 第44-48页 |
5.2 教学启示 | 第48-51页 |
5.2.1 教材编写 | 第48-49页 |
5.2.2 教学方法 | 第49页 |
5.2.3 练习设计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1-53页 |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得出的结论 | 第51-52页 |
6.2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