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9页 |
(一) 背景 | 第7-8页 |
(二) 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一) 教学模式内涵的研究 | 第9页 |
(二) 教学模式构建及其发展的研究 | 第9-11页 |
(三)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四)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三导一清”教学模式构建的理性思考 | 第15-20页 |
一、小学数学“三导一清”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 | 第15页 |
二、小学数学“三导一清”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5-16页 |
三、“三导一清”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 第16-18页 |
(一) “导学”环节的操作策略 | 第16-17页 |
(二) “导练”环节的操作策略 | 第17页 |
(三) “导悟”环节的操作策略 | 第17页 |
(四) “自主完成当堂清”环节的操作策略 | 第17-18页 |
四、理论依据 | 第18-20页 |
(一)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18页 |
(二)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小学数学“三导一清”教学模式实施现状调查 | 第20-37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20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20-37页 |
(一) 对学校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二) 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31页 |
1. 学校及教师对”三导一清“教学模式的支持情况分析 | 第21-22页 |
2. 教师需求情况分析 | 第22页 |
3. “三导一清”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分析 | 第22-24页 |
4. “三导一清”教学模式课堂实施情况分析 | 第24-29页 |
5. “三导一清”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 第29-31页 |
(三) 对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31-37页 |
1. 兴趣态度 | 第31页 |
2. 课堂参与 | 第31-35页 |
3. 学习效果 | 第35-37页 |
第三章 Y小学“三导一清”教学模式实施成效及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 第37-40页 |
(一) 学校教学特色彰显及学校美誉度提升 | 第37页 |
(二) 教师教研能力有所增强 | 第37-38页 |
(三) 教师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 第38-39页 |
(四)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 | 第39页 |
(五) 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 | 第39页 |
(六) 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改善 | 第39-40页 |
(七) 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降低 | 第40页 |
二、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一) 未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 第40-41页 |
(二) 学校优秀课例较少 | 第41页 |
(三) 部分教师基于自身教学经验难以接受教学模式 | 第41页 |
(四) 部分教师驾驭“三导一清”能力偏弱 | 第41-42页 |
(五) 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不够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完善小学数学“三导一清”教学模式的建议 | 第43-47页 |
一、学校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 | 第43页 |
二、收集开发优秀案例,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 第43-44页 |
三、注重学科适应性探究 | 第44-45页 |
四、教师灵活使用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 第45页 |
五、建立合理科学的学习小组,有效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附录一 | 第50-52页 |
附录二 | 第52-53页 |
附录三 | 第53-54页 |
附录四 | 第54-55页 |
附录五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