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7-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7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一) 关于闲暇的研究 | 第8-9页 |
(二) 关于闲暇生活的研究 | 第9-11页 |
(三) 关于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研究 | 第11页 |
(四) 关于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研究 | 第11-12页 |
(五) 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六) 关于小学生闲暇教育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七)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4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理性分析 | 第16-25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 乡镇 | 第16页 |
(二) 闲暇 | 第16-17页 |
(三) 闲暇生活 | 第17页 |
(四) 闲暇教育 | 第17-18页 |
二、闲暇生活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一) 生活世界理论 | 第18页 |
(二) 全面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三) 生活德育理论 | 第19页 |
三、闲暇生活的特点 | 第19-21页 |
(一) 自由性 | 第19-20页 |
(二) 休闲性 | 第20页 |
(三) 发展性 | 第20-21页 |
四、小学生闲暇生活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一)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21页 |
(二) 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情感陶冶 | 第21-22页 |
(三) 有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 第22页 |
(四) 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 第22页 |
五、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特殊性 | 第22-25页 |
(一) 独特的集会活动 | 第22-23页 |
(二) 拆迁安置区生活环境的适应 | 第23-24页 |
(三) 留守儿童的陪伴生活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调查 ——以扬州市Y小学为例 | 第25-35页 |
一、调查设计与过程 | 第25-26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25-26页 |
(二) 调查内容 | 第26页 |
(三)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26页 |
二、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的调查 | 第26-35页 |
(一) 小学生闲暇时间的调查 | 第26-28页 |
(二) 小学生闲暇心态的调查 | 第28-30页 |
(三) 小学生闲暇活动的调查 | 第30-32页 |
(四) 小学生闲暇环境的调查 | 第32-35页 |
第三章 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0页 |
一、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一) 闲暇时间的安排不合理 | 第35页 |
(二) 闲暇意识淡薄 | 第35-36页 |
(三) 闲暇活动单一且受阻 | 第36-37页 |
(四) 闲暇生活指导不足 | 第37页 |
二、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一) 应试教育带给人们闲暇观的偏差 | 第37-38页 |
(二) 学校闲暇教育的缺失 | 第38-39页 |
(三) 乡镇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的窄化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改善乡镇小学生闲暇生活的相关对策 | 第40-46页 |
一、优化社会环境,发挥乡镇优势 | 第40-41页 |
(一) 增加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 | 第40页 |
(二) 开发邻里资源 | 第40-41页 |
二、统筹规划学校课程,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 第41-43页 |
(一) 重视闲暇观念的渗透 | 第41-42页 |
(二) 开发闲暇教育校本课程 | 第42页 |
(三) 对教师进行闲暇教育专题培训 | 第42-43页 |
三、提高家长闲暇意识,加强家庭文化建设 | 第43-44页 |
(一) 建立家校沟通渠道 | 第43页 |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闲暇活动 | 第43-44页 |
四、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丰富闲暇生活内容 | 第44-46页 |
(一) 自主安排闲暇时间 | 第44页 |
(二) 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4页 |
附件一 | 第51-53页 |
附件二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