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6-8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6-7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1. 理论意义 | 第7页 |
2. 实践意义 | 第7-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一) 家校合作的相关研究 | 第8-11页 |
1. 家校合作的内涵研究 | 第8-9页 |
2. 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研究 | 第9-10页 |
3. 家校合作实践情况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1页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理性思考 | 第13-17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 合作 | 第13页 |
2. 家校合作 | 第13页 |
二、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 | 第13-14页 |
1.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3-14页 |
2. 交互作用理论 | 第14页 |
3. 责权统一理论 | 第14页 |
三、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扬州市XX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 第17-30页 |
一、调研设计 | 第17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17页 |
(二) 调研方法 | 第17页 |
(三) 调研维度 | 第17页 |
二、扬州市XX小学家校合作现状 | 第17-30页 |
(一) 基本信息 | 第17-19页 |
(二) 家校合作的意识 | 第19-20页 |
(三) 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 | 第20-22页 |
(四) 家校合作的方式 | 第22-24页 |
(五) 家校合作的目的与内容 | 第24-27页 |
(六) 家校合作的效果 | 第27页 |
(七) 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4页 |
一、家校合作意识薄弱 | 第30-31页 |
(一)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 第30页 |
(二) 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积极性 | 第30页 |
(三) 学校管理者不够重视 | 第30-31页 |
二、家校合作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31页 |
(一) 规章制度的制定过于草率 | 第31页 |
(二) 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严格执行家校合作规章制度 | 第31页 |
(三) 缺乏相关评价体系 | 第31页 |
三、家校合作方式较为传统 | 第31-32页 |
(一) 合作途径相对传统 | 第31-32页 |
(二) 部分合作方式使用效果不佳 | 第32页 |
四、家校合作内容单一 | 第32-34页 |
(一) 交流内容以学习成绩为主 | 第32页 |
(二) 合作内容层次低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小学家校合作的优化策略 | 第34-39页 |
一、组织有效培训,增强合作意识 | 第34-35页 |
(一)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合作能力 | 第34-35页 |
(二) 多种途径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 第35页 |
二、完善家校合作规章制度,加强考核 | 第35-36页 |
(一) 健全制度法规 | 第35-36页 |
(二) 形成长效考评机制 | 第36页 |
三、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 第36-37页 |
(一) 革新家长会形式 | 第36页 |
(二)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 第36-37页 |
(三)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 第37页 |
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 | 第37-39页 |
(一) 设计高层次家校合作活动 | 第37-38页 |
(二) 针对热点问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1. 参考书目 | 第39页 |
2. 参考论文 | 第39-41页 |
附录一 | 第41-43页 |
附录二 | 第43-45页 |
附录三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