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可达性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可达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本文的特色 | 第13-16页 |
2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可达性概念与特征 | 第16页 |
2.1.1 可达性概念 | 第16页 |
2.1.2 可达性特征 | 第16页 |
2.2 可达性的传统度量模型 | 第16-18页 |
2.3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指标 | 第18-20页 |
2.4 可达性研究发展方向 | 第20-22页 |
3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优化模型 | 第22-36页 |
3.1 可达性的定义 | 第22页 |
3.2 建立可达性优化模型的指标选取 | 第22-25页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2-23页 |
3.2.2 出行者心理分析 | 第23-25页 |
3.2.3 本文模型所选指标 | 第25页 |
3.3 可达性影响因素模型 | 第25-33页 |
3.3.1 出行成本模型 | 第25-26页 |
3.3.2 出行时间模型 | 第26-29页 |
3.3.3 换乘次数模型 | 第29-31页 |
3.3.4 指标因素权重确定 | 第31-33页 |
3.4 可达性优化模型 | 第33-34页 |
3.5 公交出行决策模型 | 第34页 |
3.6 可达性评价集 | 第34-35页 |
3.7 模型建立的说明 | 第35-36页 |
4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分阶段综合评价研究 | 第36-45页 |
4.1 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4.2 分阶段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实用性及其优点 | 第38-40页 |
4.2.1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8-39页 |
4.2.2 分阶段评价 | 第39-40页 |
4.3 分阶段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0-45页 |
4.3.1 高峰期可靠因子 | 第40-41页 |
4.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页 |
4.3.3 评语集的构建 | 第41页 |
4.3.4 单因素评价 | 第41-45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5-56页 |
5.1 研究对象分析 | 第45-46页 |
5.2 数据准备 | 第46页 |
5.3 模型参数 | 第46-48页 |
5.3.1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5.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5.4 公交网络可达性测算 | 第48-50页 |
5.4.1 算法描述 | 第48-49页 |
5.4.2 算法执行步骤 | 第49-50页 |
5.4.3 程序流程图 | 第50页 |
5.5 测算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6 R 市的公共交通可达性分阶段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 第51-56页 |
5.6.1 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因素的数据调查 | 第51-52页 |
5.6.2 确定各层指标间的权重分配 | 第52页 |
5.6.3 单因素评价 | 第52-53页 |
5.6.4 分阶段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54页 |
5.6.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附录 A 公交网络路段基本信息表 | 第61-64页 |
附录 B 问卷调查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