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30页 |
1.1 研究的缘由 | 第9-13页 |
1.1.1 藏区存在两种教学语言模式 | 第9-10页 |
1.1.2 多元文化视野下全球并起多种教学语言模式 | 第10-12页 |
1.1.3 本研究与笔者之间形成的机缘 | 第12-13页 |
1.2 国际国内对人类语言文字的相关政策 | 第13-16页 |
1.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语言保护的相关政策 | 第13-15页 |
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相关政策 | 第15-16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1页 |
1.3.1 一类模式教学 | 第16-18页 |
1.3.2 四川藏区 | 第18页 |
1.3.3 母语、第一语言 | 第18-19页 |
1.3.4 双语、第二语言 | 第19-21页 |
1.3.5 三语、外语、藏—汉—外 | 第21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1.6.1 国内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6.2 国内少数民族地区(藏区)的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6.3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2 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变迁历程与取得的成果 | 第30-43页 |
2.1 四川藏区中小学简介 | 第30-34页 |
2.1.1 四川藏区的位置 | 第30-31页 |
2.1.2 四川藏区中小学的总体布局 | 第31页 |
2.1.3 四川藏区民族学生的总体情况 | 第31-34页 |
2.2 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的变迁历程 | 第34-37页 |
2.2.1 初创阶段(1952 年—1958 年) | 第34-35页 |
2.2.2 停办阶段(1958 年—1981 年) | 第35页 |
2.2.3 恢复阶段(1981 年至今) | 第35-37页 |
2.3 一类模式教学在四川藏区取得的成果 | 第37-43页 |
3 四川藏区一类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63页 |
3.1 一类模式教学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 | 第43-56页 |
3.1.1 师资问题 | 第43-52页 |
3.1.2 教材问题 | 第52-54页 |
3.1.3 学生问题 | 第54-56页 |
3.2 一类模式教学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 第56-63页 |
3.2.1 当地民众对一类模式教学的理解 | 第57-59页 |
3.2.2 当地决策人员对一类模式教学的理解 | 第59-63页 |
4 少数民族地区(藏区)开展一类模式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 第63-69页 |
4.1 严格贯彻执行《宪法》和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 | 第63-64页 |
4.2 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不能忽略藏区教育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 第64-65页 |
4.3 实事求是,遵循教育规律 | 第65页 |
4.4 合理衔接基础教育各学段的教学语言模式 | 第65-66页 |
4.5 不能随意转化教学语言模式,要稳步推进 | 第66-67页 |
4.6 当地民众(家长、子女)要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一切教育形式,教育决策者和执行者务必做到科学决策,秉公办事 | 第67-69页 |
5 教育反思 | 第69-71页 |
5.1 教育没有时空的限制 | 第69页 |
5.2 正视教育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