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4.1 互联网金融 | 第13-16页 |
1.4.2 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16-17页 |
1.4.3 孵化器企业融资问题 | 第17-20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2.1 互联网金融对信贷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1 互联网金融对信贷业务内容的影响 | 第22页 |
2.1.2 互联网金融对信贷操作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3 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分析 | 第23页 |
2.2 贷款产品创新及定价模型 | 第23-26页 |
2.2.1 贷款产品创新 | 第23-25页 |
2.2.2 贷款产品定价 | 第25-26页 |
2.3 违约强度模型 | 第26-28页 |
2.3.1 违约强度 | 第27-28页 |
2.3.2 违约过程 | 第28页 |
2.4 COPULAR 理论 | 第28-30页 |
2.4.1 Copula 模型简介 | 第28-29页 |
2.4.2 多元高斯 Copula 模型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集群贷款的线上、线下模式 | 第31-39页 |
3.1 集群贷款介绍 | 第31-33页 |
3.1.1 集群贷款的定义 | 第31页 |
3.1.2 孵化器企业集群贷款的创新 | 第31-32页 |
3.1.3 孵化器企业集群贷款的运作机制 | 第32-33页 |
3.2 集群贷款的模式 | 第33-38页 |
3.2.1 集群贷款的线下模式 | 第33-35页 |
3.2.2 集群贷款的线上模式 | 第35-37页 |
3.2.3 集群贷款的线上与线下结合模式 | 第37-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孵化器企业集群贷款定价 | 第39-52页 |
4.1 优化孵化器企业集群贷款成员 | 第39-41页 |
4.2 贷款的线下定价 | 第41-45页 |
4.2.1 在孵企业间连带责任违约行为分析 | 第41-43页 |
4.2.2 基于多元高斯 Copula 的集群贷款风险中性强度定价 | 第43-44页 |
4.2.3 N 对 Z 集群贷款模型 | 第44页 |
4.2.4 数值分析 | 第44-45页 |
4.3 贷款的线上定价 | 第45-50页 |
4.3.1 线上集群贷款与线下集群贷款的异同 | 第45-46页 |
4.3.2 违约概率计算 | 第46-48页 |
4.3.3 线上定价模型 | 第48-49页 |
4.3.4 数值分析 | 第49-50页 |
4.4 线上与线下结合定价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集群贷款监管与制度创新 | 第52-57页 |
5.1 集群贷款的监管 | 第52-54页 |
5.1.1 线下监管 | 第52页 |
5.1.2 线上监管 | 第52-54页 |
5.2 集群贷款的制度创新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附录 1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件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