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全文框架 | 第10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4 创新性和局限性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2.1 西方劳资关系的研究范式 | 第13-16页 |
| 2.1.1 早期劳资关系研究范式(1920—1960) | 第13-14页 |
| 2.1.2 当代劳资关系研究范式(1960—1990) | 第14-15页 |
| 2.1.3 近年来研究范式的复归趋势(1990年—今) | 第15-16页 |
| 2.2 劳资关系的理论内核及理论价值 | 第16-19页 |
| 2.2.1 劳资关系的理论内核 | 第16-17页 |
| 2.2.2 劳资关系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7-19页 |
| 2.3 西方劳资关系的研究困境 | 第19-21页 |
| 2.4 我国劳资关系研究的基点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产权和法权视角下劳资关系的一般模型 | 第23-30页 |
| 3.1 产权、法权与劳权——范式选择、范畴界定与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 3.2 劳动关系的产权和法权的耦合性 | 第25-26页 |
| 3.3 劳资关系的一般模型 | 第26-30页 |
| 第四章 劳资关系的历史演进 | 第30-41页 |
| 4.1 劳动力产权缺失阶段的劳资关系 | 第30-32页 |
| 4.2 劳动力产权残损阶段的劳资关系 | 第32-36页 |
| 4.3 劳动力产权完整阶段的劳资关系 | 第36-41页 |
| 第五章劳资关系的冲突与均衡一一结论与小结 | 第41-45页 |
| 第六章劳资关系最优均衡的实现路径一一总结和评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