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财务管理论文

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问题提出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15页
        1.2.2 实践意义第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回顾第18-31页
    2.1 动态能力理论第18-22页
        2.1.1 企业动态能力概念第18-19页
        2.1.2 企业动态能力维度和测量第19-20页
        2.1.3 动态能力研究现状第20-22页
    2.2 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第22-26页
        2.2.1 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第22-24页
        2.2.2 商业模式创新维度和分类第24页
        2.2.3 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现状第24-26页
    2.3 动态能力、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第26-29页
        2.3.1 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第26-28页
        2.3.2 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第28页
        2.3.3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第28-29页
    2.4 研究述评第29-31页
3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31-34页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31-33页
        3.1.1 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第31页
        3.1.2 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第31-32页
        3.1.3 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第32-33页
        3.1.4 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第33页
    3.2 理论模型框架第33-34页
4 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第34-42页
    4.1 问卷的设计第34-35页
        4.1.1 问卷结构第34页
        4.1.2 问卷设计思路第34-35页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第35-36页
        4.2.1 调研对象第35页
        4.2.2 样本特征第35-36页
    4.3 变量设计与测量第36-39页
        4.3.1 动态能力第37页
        4.3.2 商业模式创新第37-38页
        4.3.3 企业绩效第38页
        4.3.4 控制变量第38-39页
    4.4 统计方法第39-42页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9页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第39-40页
        4.4.3 共同方法变异分析第40页
        4.4.4 相关性分析第40-41页
        4.4.5 回归分析第41-42页
5 实证分析与假设检验第42-59页
    5.1 信度分析第42-45页
        5.1.1 动态能力量表信度分析第42-43页
        5.1.2 商业模式创新量表信度分析第43-44页
        5.1.3 企业绩效量表信度分析第44-45页
    5.2 效度分析第45-50页
        5.2.1 内容效度第45页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第45-48页
        5.2.3 验证性因子分析第48-50页
    5.3 共同方法变异分析第50页
    5.4 多重共线性检验第50-51页
    5.5 相关性分析第51-52页
    5.6 回归分析第52-55页
        5.6.1 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第52-53页
        5.6.2 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第53-55页
    5.7 研究结果讨论第55-59页
        5.7.1 论文假设的检验结果第55-56页
        5.7.2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分析讨论第56页
        5.7.3 自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分析讨论第56-57页
        5.7.4 中介变量的分析讨论第57-58页
        5.7.5 控制变量的分析讨论第58-59页
6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59-62页
    6.1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59-60页
        6.1.1 研究结论第59页
        6.1.2 管理启示第59-60页
    6.2 本文的贡献第60-61页
    6.3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附录第70-73页
后记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品质量的监管偏倚及归因分析--基于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领导成员交换对建言行为的作用:心理授权的中介作用与权力距离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