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质量监管遵循质量安全底线原则 | 第11-12页 |
1.1.2 质量监管间接影响企业生产行为 | 第12-13页 |
1.1.3 质量监管目的在于减少安全隐患 | 第13-1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2 发达国家以质量共治弥补监管偏倚缺陷 | 第17-22页 |
2.1 美国的质量监管体制 | 第17-18页 |
2.2 日本的质量监管体制 | 第18-19页 |
2.3 英国的质量监管体制 | 第19-20页 |
2.4 可供借鉴的共同规律 | 第20-22页 |
3 我国质量监管体制中监管偏倚的源起 | 第22-30页 |
3.1 质量监管体制形成背景 | 第22-23页 |
3.2 质量监管体制历史沿革 | 第23-27页 |
3.3 质量监管的方式与作用 | 第27-28页 |
3.4 质量监管政策实施现状 | 第28-30页 |
4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30-37页 |
4.1 质量监管的变量选取 | 第30-31页 |
4.2 政策绩效的变量选取 | 第31-32页 |
4.3 行业类型的划分标准 | 第32-33页 |
4.4 控制变量的选取依据 | 第33-35页 |
4.5 回归模型的设定 | 第35-37页 |
5 数据说明 | 第37-43页 |
5.1 数据来源与有效样本量 | 第37页 |
5.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40页 |
5.3 数据的基本特征性事实 | 第40-41页 |
5.4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测算 | 第41-43页 |
6 基本回归实证检验 | 第43-47页 |
6.1 基于质量监管行业类型的Probit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6.2 基于质量监管政策绩效的OLS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7 交互回归实证检验 | 第47-55页 |
7.1 交互企业规模 | 第47-49页 |
7.2 交互企业类型(是否国有企业) | 第49-51页 |
7.3 交互企业类型(是否外资企业) | 第51-52页 |
7.4 交互企业类型(是否高科技企业) | 第52-54页 |
7.5 交互回归基本结论与原因分析 | 第54-55页 |
8 研究总结 | 第55-60页 |
8.1 质量监管偏倚源于政府主动选择 | 第55-56页 |
8.2 规制俘虏可能导致质量规制失灵 | 第56-57页 |
8.3 质量领域市场机制建设尚不完善 | 第57-58页 |
8.4 企业与公民可弥补行政力量缺陷 | 第58-60页 |
9 研究展望 | 第60-67页 |
9.1 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机制 | 第60-62页 |
9.2 构建“产品质量自我声明”管理制度 | 第62-63页 |
9.3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以实现质量共治 | 第63-64页 |
9.4 发挥消费者主权共促产品质量监管 | 第64-65页 |
9.5 打造大数据平台促进监管信号传递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