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船舶原理论文

GPU构架下SPH法对LNG液舱晃荡及船艏砰击作用效应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论文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LNG 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2-13页
第二章 SPH 方法基本原理第13-30页
    2.1 粒子的定义第13页
    2.2 数学表达式第13-16页
        2.2.1 SPH 方法的基础第13-14页
        2.2.2 区域离散化第14-15页
        2.2.3 一阶导数第15-16页
    2.3 核函数第16-19页
        2.3.1 基本性质:原理第16页
        2.3.2 光滑长度第16-17页
        2.3.3 核函数第17-18页
        2.3.4 张力不稳定性第18页
        2.3.5 消除张力不稳定性第18-19页
    2.4 SPH 控制方程第19-23页
        2.4.1 控制守恒方程第19-20页
        2.4.2 标准 SPH 公式第20-23页
        2.4.3 状态方程第23页
    2.5 时间积分第23-26页
        2.5.1 时间步长第23-24页
        2.5.2 时间积分方案第24-26页
    2.6 边界条件第26-29页
        2.6.1 排斥力边界条件第26-27页
        2.6.2 粒子边界力第27-28页
        2.6.3 动态边界第28-29页
    2.7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SPH 通过 CUDA 实现第30-40页
    3.1 GPU 体系构架第30-31页
    3.2 GPU 实现 SPH 方法第31-33页
    3.3 搜索相邻粒子第33页
    3.4 内核维度第33-38页
        3.4.1 单粒子多线程第33-38页
        3.4.2 单粒子单线程第38页
    3.5 内存整理第38页
    3.6 GPU 效率第38-39页
    3.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SPH 方法的改进第40-47页
    4.1 基本 SPH 方法存在的问题第40-41页
        4.1.1 排斥力边界条件的弊端第40页
        4.1.2 粒子边界力条件的弊端第40页
        4.1.3 动态边界条件的弊端第40-41页
    4.2 改进的边界条件第41-43页
    4.3 静态数值验证第43-47页
第五章 LNG 液舱晃荡的物理模型实验第47-59页
    5.1 实验装置第47-48页
    5.2 实验条件设置第48-50页
    5.3 结果分析第50-57页
        5.3.1 水深 27.5cm 规则运动工况第50-52页
        5.3.2 水深 38.1cm 规则运动工况第52-53页
        5.3.3 水深 49.5cm 规则运动工况第53-55页
        5.3.4 水深 38.1cm 不规则运动工况第55-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SPH 方法的动态验证和应用第59-80页
    6.1 SPH 方法改进边界条件动态验证第59-61页
        6.1.1 液舱边壁动态压力对比第59-60页
        6.1.2 液舱内部液体状态对比第60-61页
    6.2 液舱摇晃二维数值研究第61-71页
        6.2.1 液舱横向晃荡二维数值模拟第61-63页
        6.2.2 液舱横向摇动二维数值研究第63-66页
        6.2.3 同频率不同相位摇晃组合第66-69页
        6.2.4 不同频率摇晃组合第69-71页
    6.3 液舱晃荡三维数值模拟第71-73页
    6.4 LNG 砰击数值模拟第73-80页
        6.4.1 模型装置第73页
        6.4.2 二维砰击数值模拟第73-77页
        6.4.3 三维砰击数值模拟第77-8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7.1 结论第80-81页
    7.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泄洪底孔弧形闸门—闸墩耦合动力特性及支臂优化研究
下一篇:价值工程在厦门某隧道工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