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支持视角审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投入--以上海Y机构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6-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1.1.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 第6-7页 |
1.1.2 优势视角在社工领域的广泛应用 | 第7页 |
1.1.3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现状 | 第7-8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8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9-18页 |
2.1 概念:工作投入 | 第9-13页 |
2.1.1 工作投入的界定 | 第9-11页 |
2.1.2 工作投入的测量 | 第11页 |
2.1.3 工作投入的理论模型 | 第11-13页 |
2.2 视角:社会支持 | 第13-15页 |
2.3 经验研究:工作投入的影响因素 | 第15-18页 |
2.3.1 工作支持 | 第15-16页 |
2.3.2 家庭与朋友支持 | 第16-17页 |
2.3.3 制度支持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研究框架及方法 | 第18-26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3.1.1 理论支撑:JD-R模型与社会支持 | 第18页 |
3.1.2 本土化支撑:中国传统文化 | 第18-19页 |
3.1.3 研究框架及假设 | 第19-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3.2.2 资料搜集方法 | 第21页 |
3.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页 |
3.3 研究变量 | 第21-23页 |
3.3.1 自变量:社会支持 | 第21-22页 |
3.3.2 因变量:工作投入 | 第22-23页 |
3.3.3 控制变量的处理 | 第23页 |
3.4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3-26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26-40页 |
4.1 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投入现状 | 第26-28页 |
4.2 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总体程度的关系 | 第28-34页 |
4.2.1 模型Ⅰ: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总体程度 | 第28-30页 |
4.2.2 家庭支持对模型Ⅰ的进一步补充 | 第30-32页 |
4.2.3 工作支持对模型Ⅰ的进一步补充 | 第32-34页 |
4.2.4 制度支持对模型Ⅰ的进一步补充 | 第34页 |
4.3 社会支持与工作投入各维度的关系 | 第34-39页 |
4.3.1 模型Ⅱ:社会支持与活力维度 | 第34-36页 |
4.3.2 模型Ⅲ:社会支持与奉献维度 | 第36-37页 |
4.3.3 模型Ⅳ:社会支持与专注维度 | 第37-39页 |
4.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0-4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0-41页 |
5.1.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 | 第40页 |
5.1.2 社会支持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 | 第40-41页 |
5.2 提高工作投入的启示 | 第41-44页 |
5.2.1 对社会工作者的建议 | 第41-42页 |
5.2.2 对社工机构的建议 | 第42页 |
5.2.3 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 第42-43页 |
5.2.4 对媒体的建议 | 第43-44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44-46页 |
5.3.1 研究对象的不足 | 第44页 |
5.3.2 研究方法的不足 | 第44页 |
5.3.3 研究内容的不足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录:社会工作者工作投入现状调查问卷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