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的发展探究 ——以苏宁金融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0-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11页
        1.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4页
        1.2.1 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第12页
        1.2.2 金融科技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1.2.3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研究第13-14页
        1.2.4 文献述评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框架第14-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第15-16页
        1.5.1 创新点第15页
        1.5.2 不足第15-16页
第2章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现状第16-25页
    2.1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背景第16-19页
        2.1.1 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第16-17页
        2.1.2 传统普惠金融的痛点第17页
        2.1.3 依托金融科技的优势第17-19页
    2.2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生态系统第19-20页
        2.2.1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服务链条第19-20页
        2.2.2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第20页
        2.2.3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制度保障第20页
    2.3 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业务模式第20-25页
        2.3.1 支付结算类第21-22页
        2.3.2 存贷款与资本筹集类第22-23页
        2.3.3 投资管理类第23-24页
        2.3.4 市场设施类第24-25页
第3章 苏宁金融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实践第25-33页
    3.1 苏宁金融集团简介第25-26页
    3.2 苏宁金融的服务宗旨及业务范围第26页
        3.2.1 苏宁金融的服务宗旨第26页
        3.2.2 苏宁金融的业务范围第26页
    3.3 苏宁金融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实践第26-33页
        3.3.1 在支付账户业务方面第26-28页
        3.3.2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第28-29页
        3.3.3 在微商金融业务方面第29-30页
        3.3.4 在消费金融业务方面第30-31页
        3.3.5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第31-33页
第4章 苏宁金融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成效与不足第33-37页
    4.1 苏宁金融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成效第33-35页
        4.1.1 降低了获客成本,扩大客户群体第33页
        4.1.2 缓解信息不对称,精准甄别客户第33-34页
        4.1.3 丰富了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第34页
        4.1.4 强化了风险管理,降低了赔付率第34-35页
    4.2 苏宁金融运用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不足第35-37页
        4.2.1 征信群体范围仍有局限性第35页
        4.2.2 客户的隐私保护存在隐患第35页
        4.2.3 人才储备少综合实力偏弱第35-36页
        4.2.4 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不明朗第36-37页
第5章 金融科技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化措施第37-42页
    5.1 依靠金融科技服务征信体系建设第37-38页
        5.1.1 完善基础数据库第37页
        5.1.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第37-38页
        5.1.3 丰富征信业务的产品线第38页
    5.2 运用金融科技保护客户隐私第38-39页
        5.2.1 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第38页
        5.2.2 加大金融信息保护力度第38页
        5.2.3 线上线下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第38-39页
        5.2.4 加强金融网络安全风险管控。第39页
    5.3 提高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第39-40页
        5.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39页
        5.3.2 加大组织统筹和国际交流第39-40页
        5.3.3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配套服务第40页
    5.4 推动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建设第40-42页
        5.4.1 建立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第40页
        5.4.2 加强监管协调性第40页
        5.4.3 提升穿透式监管能力第40-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社会支持视角审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投入--以上海Y机构为例
下一篇:代际关系变化对居民养老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回应--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