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0.2 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0.3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波伏娃《第二性》在中国的译介 | 第13-18页 |
1.1 《第二性》译介接受的时代语境 | 第13-15页 |
1.2 《第二性》译介接受状况 | 第15-18页 |
2 “女人形成论”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18-28页 |
2.1 “女人形成论”理论内涵 | 第18-21页 |
2.2 “女人形成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接受状况 | 第21-23页 |
2.3 “女人形成论”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史观的影响 | 第23-28页 |
3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28-38页 |
3.1 社会性别理论内涵 | 第28-30页 |
3.2 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接受状况 | 第30-32页 |
3.3 社会性别理论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意识的影响 | 第32-38页 |
3.3.1 社会性别理论引导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键词的转向 | 第33-34页 |
3.3.2 社会性别理论引导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实践 | 第34-38页 |
4 “他者”理论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38-44页 |
4.1 “他者”理论内涵 | 第38-39页 |
4.2 “他者”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接受状况 | 第39-41页 |
4.3 “他者”概念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话语的影响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