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1 增强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 第12-13页 |
1.2.2 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 第13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页 |
2.1.1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18页 |
2.1.2 建构主义学生观 | 第18页 |
2.1.3 建构主义教学观 | 第18页 |
2.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2.3 最近发展区 | 第19-20页 |
第3章 难点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20-42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20页 |
3.2 调查问卷的对象及编制 | 第20页 |
3.2.1 调查问卷的对象 | 第20页 |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0页 |
3.3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统计 | 第20页 |
3.4 难点章节的调查统计结果 | 第20-25页 |
3.4.1 难点确定的原则及统计方法 | 第20-21页 |
3.4.2 学生和教师认为的难点章节调查统计结果 | 第21-24页 |
3.4.3 师生认为的难点章节对比统计 | 第24-25页 |
3.5 难点知识的调查及统计结果 | 第25-33页 |
3.5.1 学生和教师认为的难点知识调查统计结果 | 第25-31页 |
3.5.2 学生和教师认为的难点知识统计情况 | 第31-32页 |
3.5.3 难点知识成因的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3.5.4 学生和教师在难点知识的确定上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33页 |
3.6 难点知识分布的特点 | 第33-34页 |
3.7 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7.1 教师访谈内容 | 第34页 |
3.7.2 学生访谈内容 | 第34页 |
3.7.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8 课堂观察及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3.8.1 观察量表的设计 | 第35-36页 |
3.8.2 课堂观察的统计结果 | 第36-37页 |
3.8.3 从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反应行为来分析课堂观察结果 | 第37-38页 |
3.8.4 从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来分析课堂观察结果 | 第38-39页 |
3.8.5 课堂观察的启示 | 第39-42页 |
第4章 难点的成因分析 | 第42-48页 |
4.1 从调查结果来分析难点的成因 | 第42页 |
4.2 从难点的特征来分析 | 第42-44页 |
4.2.1 化学概念、理论性知识抽象性和概括性 | 第42-43页 |
4.2.2 化学事实性知识的杂乱性和特殊性 | 第43-44页 |
4.2.3 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 第44页 |
4.2.4 化学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 第44页 |
4.3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上来分析 | 第44-45页 |
4.3.1 学生思维的发展达不到化学学科思维的要求 | 第44-45页 |
4.3.2 学生的化学认知结构不完整 | 第45页 |
4.3.3 学生的元认知自我监控能力不强 | 第45页 |
4.4 从课堂观察的结果来分析 | 第45-48页 |
4.4.1 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的扩展 | 第45-46页 |
4.4.2 教学方法的选择偏重于传统 | 第46页 |
4.4.3 习题讲评不及时 | 第46-48页 |
第5章 突破难点的教学建议 | 第48-62页 |
5.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 第48页 |
5.2 知识内容结构化,化难为易 | 第48-52页 |
5.3 借助“问题链”搭建“脚手架”,分解难点 | 第52-55页 |
5.4 巧用现代教学技术,化解难点 | 第55-56页 |
5.5 样例教学,变式训练突破难点 | 第56-58页 |
5.6 自制实验教具,突破难点 | 第58-59页 |
5.7 运用教学最佳时机,突破难点 | 第59-6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探讨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的研究方向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